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湖北宜都:农具T台秀传承农耕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21 09:43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7月19日,在湖北省宜都市五峰山村的文体广场,2025年宜都市第十届生态葡萄采摘开园仪式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正悄然上演。没有华丽的礼服,没有闪耀的珠宝,走上舞台的“模特”们手持的是木犁、锄头、板锹、连枷、秧马、月板、撮箕、筛子、掀板,身上披挂的是蓑衣、斗笠、竹编箩筐、竹篮、茶篓...

 

中华建设网讯(通讯员 柳月)7月19日,在湖北省宜都市五峰山村的文体广场,2025年宜都市第十届生态葡萄采摘开园仪式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正悄然上演。没有华丽的礼服,没有闪耀的珠宝,走上舞台的“模特”们手持的是木犁、锄头、板锹、连枷、秧马、月板、撮箕、筛子、掀板,身上披挂的是蓑衣、斗笠、竹编箩筐、竹篮、茶篓。

 

微信图片_20250721093529.jpg

 

这场独特的农具T台秀,让那些曾在泥土里翻滚、在岁月中沉淀的农耕工具,以时尚的姿态闪亮登场,成为全村人乃至更多人目光的焦点。农具T台秀不仅呈现的是实物档案,传承的是农耕文化,更是对世世代代劳动者艰苦奋斗精神的褒扬,她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

 

一、从田间到舞台:农具的“华丽转身”

 

五峰山村的农具T台秀,最初源于村里老人们的一次闲谈。“现在的年轻人,连锄头长啥样都快忘了。”看着墙角生锈的犁耙,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感叹道。这些伴随他们一生的农具,曾是养活一家人的“吃饭家伙”,如今却在农业机械化耕作的普及下渐渐被遗忘。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物件“活”起来?村党委书记何绍平灵机一动:“不如给它们办个‘展览’,但不搞呆板的陈列,让大家像走秀一样把农具‘穿’起来、‘用’起来!”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村民们的响应。青年人积极行动收集,孩子们缠着长辈打听农具的用法,老人们则翻箱倒柜,把压在箱底的“宝贝”一一找出:有爷爷辈用过的木犁,犁头被磨得锃亮,木纹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泥土;有奶奶编织的竹篮,细密的纹路里藏着指尖的温度;还有那顶破旧的蓑衣,每一根棕丝都记录着风雨中的劳作身影。

 

微信图片_20250721093705.jpg

 

活动当日,当背景音乐响起,“模特”们迈着或青涩或沉稳的步伐走上舞台时,台下瞬间沸腾了。第一位上场的大婶手挽竹篮演绎边走边撒粮食喂鸡;紧接着大叔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手拿秧马和秧苗,展示在田间掰秧苗;随后大婶肩头扛着一把老式锄头,步伐稳健如当年在田里耕作,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记忆的节拍上;头戴草帽的大婶扛着连枷登场,演绎打场收粮食;大叔扛着木犁、月板,挑着箩筐潇洒自如;大娘肩挂竹篓采茶,灵动的眼神里满是对传统生活的展示,仿佛刚从丰收的田野里走来。一帧帧、一幕幕,每一个画面都精彩动人。

 

这些平日里朴素的农具,在阳光的映照下,突然显露出别样的“气质”:木犁的弧度藏着与土地对话的智慧,镰刀的刃口凝结着收割时的利落,蓑衣的纹理诉说着与风雨抗衡的坚韧。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变成了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符号”。

 

二、三重意义:一场秀背后的文化密码

 

这场看似简单的农具T台秀,背后藏着五峰山村对农耕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次热闹的活动,更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次对文化根脉的追寻。

 

微信图片_20250721093713.jpg

 

唤醒沉睡的记忆:让农耕故事“看得见”

 

“这个月板,是我爷爷年轻时用的,当年晒收稻场的粮食,就是用它散开或收拢。”台下,一位村民指着舞台上的月板,给身边的孙子讲起了往事。在农具T台秀上,每个农具都配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和“讲解员”——那些最熟悉它们的老人。当对应的农具出现时,台下的老人便会讲述背后的故事:这把锄头如何帮助一家人度过饥荒,那顶斗笠如何在暴雨中保护过播种的种子。

 

对老一辈来说,这些故事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而对年轻一代而言,这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了解祖辈的生活。村里的初中生小华说:“以前总觉得爷爷整天摆弄那些旧东西是‘老古董’,看完秀才知道,这些农具里藏着他们的辛苦和智慧。”活动结束后,不少年轻人主动向老人请教农具的用法,甚至有人提出想试试用传统方式种一小块地。

 

活化传承方式:让古老文化“潮起来”

 

过去,农耕文化的传承往往依赖口耳相传或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年轻人难免觉得“枯燥”。而五峰山村的农具T台秀,却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了这种隔阂。

 

微信图片_20250721093719.jpg

 

 “我们就是想让年轻人觉得,传统文化不是老掉牙的东西,它也可以很时尚、很有趣。”何绍平说。为此,活动特意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背景音乐用的是改编版的乡村民谣,既有传统乐器的韵味,又有流行音乐的节奏;“模特”队伍里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中年大叔大婶,邻里乡亲们的参与让“传承”有了更生动的注解。甚至有村民用手机直播这场秀,让外面的人也能看到五峰山村的农耕文化。

 

这种“传统+现代”的混搭,意外地收获了年轻人的喜爱。有网友在直播评论里说:“第一次觉得蓑衣比羽绒服还酷,竹篮竹篓比名牌包还有范儿!”当农耕文化褪去“老古董”的标签,以更鲜活、更贴近生活的姿态出现时,自然能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凝聚文化认同:让乡村根脉“扎得深”

 

对五峰山村的村民来说,这场农具T台秀更是一次集体的“文化寻根”。当看到那些熟悉的农具在舞台上被珍视、被赞美时,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一股自豪感。“这是我们村自己的东西,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财富。”一位老人激动地说。

 

微信图片_20250721093841.jpg

 

活动结束后,有人建议村里成立“农耕文化保护队”,大家分头收集散落在各家的老农具,条件具备时也可以建一个“农耕文化馆”。小朋友可以跟着老人学习辨识农作物、使用传统农具。游客建议如何把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让更多人来体验播种、收割的乐趣。

 

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软实力”。当村民们重新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便会主动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让乡村的根脉在新时代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三、不止于一场秀:农耕文化传承的新启示

 

五峰山村的农具T台秀,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尝试,却为农耕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活水。当我们用创新的眼光审视传统,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传统,那些看似遥远的农耕记忆,便能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在五峰山村,农具T台秀或将成为每年的固定活动。周边村镇有的建成了“农耕文化馆”,推出了“农耕文化节”、“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城里的学校组织学生来村里开展研学,体验农耕生活;甚至有设计师从这些农具中获得灵感,设计出融入农耕元素的文创产品。

 

当犁耙不再只是翻土的工具,当镰刀不再只是收割的利器,当蓑衣不再只是避雨的衣物,它们便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五峰山村的这场农具T台秀,秀出的不仅是一件件老物件,更是一个村庄对文化的敬畏与创新,是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一次优雅转身。而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它从未远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我们同行。

13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