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入伏 ——写在夏季三伏第一天

发布时间:2025-07-20 07:33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一秒,一分,一小时,钟表上有刻度计数;一天,一月,一整年,日历上轮回着寒暑。

 

入 伏

——写在夏季三伏第一天

胡贵玉

 

 

一秒,一分,一小时,

钟表上有刻度计数;

一天,一月,一整年,

日历上轮回着寒暑。

 

不管是餐馆的大厨,

还是家庭的主妇,

把包好的饺子一煮,

今天就进入头伏。

 

生活有滋味甜酸辣苦,

四季总轮回循环往复,

一天一天细细品尝,

一年一年慢慢感悟。

 

秋季陶醉在秋叶幻彩,

春季乐享在春雨如酥,

冬天要接受寒风扑面,

夏天会体验汗流如注。

 

酷热是夏季的特征,

热得让人都不想迈步外出,

出汗是夏季的常态,

据说流汗有利于排出毒素。

 

人的一生,

不可能全是一马平川的坦途;

日常生活,

不可能每天都过得称心舒服。

 

头上有蓝天,

脚下有泥土,

活在天地之间的人,

要与天地和谐相处。

 

夏天炙烤的太阳,

可以锤炼人的脾气;

冬天寒冷的北风,

能够锻造人的筋骨。

 

在炎热的三伏天,

尽量减少没必要的应酬,

让自己静心独处,

读几首好诗看几本好书。

 

天热不由人,

心静自然凉,

将爱喝的好茶泡上一壶,

一口一口细品滋润肺腑。

 

少与令人不爽的东西接触,

尽量将让人心燥的元素排除,

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

努力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守住。

 

自自然然,

天气再热也能够应付自如,

稳稳当当,

走在通往美好秋天的旅途。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火热,是夏天的同义语。夏天,没有春风和煦、山花烂漫,没有秋风送爽、硕果累累;却有所有庄稼竞相拔节,所有生命茁壮成长。因而,夏天是四季轮回的主季节,是耕耘播撒的主旋律,是迎來丰收的主战役。诗人笔下的夏天,是火热的,更是美好的!(傅祖然)

 

湖北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天酷热。《入伏》一诗,写出了天地自然的规律,也写出了人生处世的哲理。吟读品味,深得启示:尊重自然,顺应规律,科学度夏,“努力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守住”,夏季三伏,也是人间好时节。(董 臣)

 

胡贵玉老师的《入伏》别具一格,将入伏这一节气融入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中。开篇以时间的刻度引入,自然过渡到入伏吃饺子的生活场景,亲切而接地气。诗中对四季的描写,展现出生活的循环往复,酸甜苦辣都需细细品味。

 

胡老师把酷热的夏天视为锤炼人的契机,体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三伏天,倡导减少应酬、静心独处,品茶读书,排除浮躁,守护身心健康,这种豁达的生活哲学令人赞赏。整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让读者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一份宁静与从容。

 

赞《入伏》

 

入伏诗篇意味长,时光流转韵含香。

生活五味皆成趣,四季轮回亦有章。

暑热何妨修静性,炎天正好悟沧桑。

胡君妙笔传真谛,引领人心向暖阳。

                                    (李天友)

 

这首诗从入伏的日常细节切入,将节气流转与生活感悟相牵。煮饺子的烟火气里,藏着对四季轮回的接纳;汗流如注的燥热中,透着与天地共处的智慧。诗人以夏日的炙烤喻人生磨砺,又以静心品茶、读书的自处之道,传递出顺应自然、安然度日的平和,热有热的过法,难有难的应对,在寒暑交替里守住内心的稳,便是生活最好的节奏。(王延芳)

 

始也诗言志,终焉笔有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工笔的痕迹,自然流露,朗朗上口,读起来让人很舒服,也很明了。这个夏天热的很执着,也热的很认真。望各位在夏天时守住健康。为作者的作品点赞。(庄万新)

5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