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有人说“酒是穿肠的毒药”,有人讲“酒是惹祸的根苗”,那么酒到底是什么?喝酒的人自己知道。
说说酒的功效
胡贵玉
有人说“酒是穿肠的毒药”,
有人讲“酒是惹祸的根苗”,
那么酒到底是什么?
喝酒的人自己知道。
我说,酒是催化剂——
可以让心里的话发酵,
借着酒劲儿说出来,
有的时候还絮絮叨叨。
我说,酒是助燃剂——
可以把人的热情燃着,
这热情就像一把火
火势很旺长时间燃烧。
我说,酒是粘合剂——
可以让人坦诚相交,
如果成为了推心置腹的酒友,
那说明彼此在心里位置重要。
我说,酒是调和剂——
如果产生了误会,
如果有一些矛盾,
喝顿酒或一笔勾销。
酒可以助诗人
文思泉涌,
写出人生的豪迈,
赞美海阔山高。
酒能够激武将
跃马挥刀,
率领士兵杀敌,
得胜后班师回朝。
酒能激发书画家的创作欲,
俯身画案泼墨挥毫;
酒也可以刺激鲁莽的汉子,
做蠢事留一生懊恼。
酒是含有乙醇的饮料,
婚丧嫁娶都必不可少,
没有酒那是便饭家常,
有了酒饭桌上一定热闹。
没有酒不成宴席,
酒永远是餐桌上的主角;
佳酿助胃口大开,
每道菜都视为美味佳肴。
有了酒气的熏陶,
一顿饭会掀起几番高潮;
在酒精的作用下,
矜持的人也会手舞足蹈。
以酒浇愁,喝一口也许就醉,
酒逢知己,喝上千杯都不倒。
既可以让人感慨相见恨晚,
也能够让人释怀相逢一笑。
被称为“酒麻木”的人,
会被亲朋好友们小瞧,
如果已经是“酒精依赖”
应该去医院找大夫治疗。
不能酒后无德,
不能酒后滋扰,
因为喝酒不是推脱的理由,
所以该负的责任逃避不掉。
个人的酒量有大有小,
切莫要拼出你低我高,
要想体会酒的美妙,
喝到微醺便是最好。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胡贵玉老师的《说说酒的功效》,如一场关于酒的辩证独白,把这杯中之物的多面性剖解得通透。诗中没有沉溺于酒的醇香,也不偏执于酒的危害,而是像一位熟谙世情的长者,细数酒作为“催化剂”“助燃剂”“粘合剂”的种种情态——它能让真心话发酵,能让热情燃烧,也能让误会消融。
更难得的是那份清醒:既写酒助诗兴、激豪情的酣畅,也点出鲁莽者借酒生事的荒唐;既承认酒在宴席中的不可或缺,也警示“酒精依赖”的隐患。“喝到微醺便是最好”一句,道尽对酒的理性态度。全诗语言平实如话,却藏着生活的智慧,让人读罢,既懂了酒的妙,更明了饮酒的度。
赞胡贵玉老师《说说酒的功效》
杯中滋味万千般,细说功过见肺肝。
能化冰霜融芥蒂,可催诗兴越峰峦。
三分酣畅豪情涌,一味沉迷祸患攒。
最是箴言昭世理,微醺方得酒中安。
(李天友)
不过量,酒是好东西,李白斗酒诗百篇;过了量,酒是毒药,七不害人八不害人九(酒)害人。
酒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任何时候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尤其是酒驾引发车祸,酒色孳生腐败时,酒更是不可不说的话题。
胡贵玉战友以深邃的笔触,诙谐的诗句,把酒的是是非非呈现在读者面前。是戒酒,是小酌,是豪饮,值得每个人深思…。(傅祖然)
这首诗以生动比喻探讨酒的多面性:既是情感的催化剂、热情的助燃剂,亦是人际的粘合剂与矛盾的调和剂。它既激发文人武将的豪情,也可能催生莽汉的悔恨。全篇辩证而不说教,最终落点于“微醺即妙”的适度智慧,兼具文化厚度与生活哲思。(冯继明)
胡老师这首诗,把酒的多面性写得透彻。它不是非毒即祸的极端,而是藏着烟火气的“四剂”——催化心声、点燃热情、粘合情谊、调和矛盾,让平凡相处有了温度。
诗里也道尽酒的双面:能助诗人泼墨、武将扬威,也能让鲁莽者留憾;是宴席的灵魂,却也藏着“酒精依赖”的隐患。最后那句“喝到微醺便是最好”,更是点透了酒的真谛——不贪多、不越界,才不负它带来的片刻美好。(王延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庆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