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李孟) “100斤土豆已装车,50斤排骨打包好了”、“这白菜有点蔫,换个更新鲜的绿叶菜”、“今天的牛肉很给力,让大师傅给大伙做个红烧牛肉吧”……
每每面对这些选择,许凤美都很“纠结”,“盘算”着如何将仓库中的菜均匀搭配好,既要让大伙吃得有营养,又要讲究色、香、味。更重要的是,这种时候,“物资”二字代表着希望,多囤点菜,心里才不慌。
1月23日,许凤美原本是准备站完最后一班岗后和老公、孩子开车回东北老家与父母一起团圆,她心里有些“雀跃”,逛街时给二老买的毛衣不知道是否合身。像往年一样,她前往办公室值班,做好办公区卫生、给食堂消毒、把所有的门贴上封条......
晚上,许凤美回到家中,老公带着女儿已经准备好一桌丰盛的晚餐。这时,她接到了中法之星项目部支部书记高洪祥的电话:“局参加武汉市抗击肺炎应急工程建设,我们项目距离工程最近,承担综合保障工作,要切实担起属地责任,你通知所有在汉员工明天早上会议室集合,明天中午食堂必须开火,承担现场100人的伙食。”
许凤美放下电话就走进了书房,关上了门。这一关就是三个多小时,为了保持卫生,放假前,食堂已将所有食材清空,武汉市封城,食材如何进场?厨师已放假,明天就是除夕,如何说服他们来上班?
她在房里来回走动,脑子里迅速过滤“人脉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一步要解决人手和物资问题,接下来就好做些,眼下只能用“笨办法”,一个个打电话把人凑齐。平日里食堂掌勺的大师傅竟没有片刻犹豫,答应立马返程。供应菜品的话,她也算“老主顾”了,好说歹说让对方留了够100人吃的胡萝卜、猪肉、莲藕、菜薹等。
64通电话之后,终于实现了厨师团队组建和食材供货确定。此时已是晚上10点,食堂团队组建成功!吃完晚饭,许凤美当即组织一家三口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她平静地汇报了自己的任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桌上一片沉寂,老公深知许凤美是一个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女汉子”,终于妥协投了赞成票:“女儿我来照顾,你去吧!”
第二天,许凤美第一个到岗,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食堂准备情况,看到厨师和帮厨都已到位后,她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事实上,除了保证部分单位管理人员及一线工友伙食供应外,综合保障组还要负责参建单位物资需求协调、进驻蔡甸交通协调,伙食供应也从100份涨到了200份......
需要吃饭的人变多了,这一天,从外地聚集到蔡甸的中建三局各参建单位管理者陆续到位。而这一天对于许凤美来说则是上百条通话记录,换了2个充电宝,人手不够,许凤美就自己当起了帮厨,当天中午便完成了260名管理人员及一线工友用餐供给。
眼看着这是一场“持久战”,若按500人吃饭计算,每天要消耗掉500斤大米、300斤蔬菜、200斤肉……此后的几天,为寻找食材,她发朋友圈、找同事、找朋友,想方设法联系郊区菜农供菜。正逢“封城”,超市里的食物基本都被社区与志愿者代购买走了,无法供应这么大的需求量。她以前认识在郊区种菜的一户菜农,便赶紧联系这家人。
于是,菜农每天下午开始摘菜打包,每日凌晨,许凤美带着人手和司机一起去农户家里托菜,一麻袋菜足足有60斤,人手不够时她便直接当“壮丁”,冬天的凌晨冷气逼人,扛着菜走两趟便会出汗,一边哈气,一边流汗,这场景想来有些“诙谐”了。既要联系送菜,还要忙着搬菜、理菜,基本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
菜运送到“大本营”后,还要放置在空旷的地方透会气,用消毒液将外面的包装袋清理干净,许凤美跟着后厨一起摘菜、洗菜、切菜,有的绿叶菜汁液极多,会将手指全部染色,延伸到指甲缝里,有的菜“黏糊糊”的,例如山药,一顿搓洗下来,手上极痒,许凤美对山药有些过敏,常常弄得手臂红肿。几道程序下来,这菜才能进入大师傅的锅。
就这样,每天“打仗”一般奔走,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食堂从开始的一天200份盒饭,再到日出900份盒饭,工友的饭盒里总有满满当当的红烧肉、蔬菜、汤还有水果。
慢慢的,随着人数翻了几番,一家菜农的菜不够了,好在她料想到了早有准备,翻开手机里几十个微信群,已经在大市场团购了一波花菜、筒子骨、土豆等,积少成多准备着,加上之前的菜农介绍了几个亲戚,也是附近种菜的,能一并保证口粮,筒子骨成色不错,看来今晚能熬个好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