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在中交一航局清花高速3号预制梁场,数千片箱梁如同钢铁巨兽般整齐排列,轰鸣的机械声中,项目经理倪广聚蹲在一片刚完成张拉的箱梁旁,看着箱梁防崩角装置,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心道“这小小的缓冲器可是解决了大问题。”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袁世龙)在中交一航局清花高速3号预制梁场,数千片箱梁如同钢铁巨兽般整齐排列,轰鸣的机械声中,项目经理倪广聚蹲在一片刚完成张拉的箱梁旁,看着箱梁防崩角装置,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心道“这小小的缓冲器可是解决了大问题。”
时间拉回两年前,那时,箱梁崩角问题成为项目部面对的一项棘手难题。近5000片箱梁,长度不一,梁型复杂多样。传统工艺中,楔形块模具虽安装简便,却在预应力张拉时埋下隐患——梁体跨中起拱,两端挤压底模,导致应力集中,轻则裂纹,重则崩角。由此带来的成本压力、工期延误势必带来一系列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箱梁在张拉时一受力中间部位就会向上弓起,形成半圆弧形弯曲,所有的力都会传导到底模两端,每片箱梁基本上都有上百吨,因此崩角现象频发”面对箱梁崩角问题倪广聚眉头紧锁,反复琢磨。
一天,倪广聚正在晚上查阅资料,突然弹出一则介绍汽车的广告:“该车型配备自适应空气悬挂,可动态调节缓冲强度。”动态调节一词让倪广聚灵光一闪,联想到是不是也可以给箱梁装上一个“悬挂”动态调节缓冲,这样或许就能有效分散预应力,避免崩角现象,他立即召集技术团队进行讨论。
这一想法得到了技术团队迅速响应。一群人围在会议室的白板前,对照设计图纸,画出受力分析图,反复推敲细节,模拟预应力的分布。“既然梁体起拱是必然的,何不主动给底模‘让路’”人群中突然传出这样问句。“对啊,让底模具备一定弹性,配合缓冲器共同作用,或许能彻底解决崩角问题。”随后图纸上勾勒出一组可调节螺杆结构,用螺杆控制底模高度,张拉时同步下放,预留缓冲空间!
带着这一设想项目部技术团队与现场产业工人反复试验,不断调整螺杆参数,模拟不同工况,为增强稳定性,又在关键位置增设加强筋。首片试验梁张拉时,所有人屏息凝神。随着液压泵的嗡鸣,梁体缓缓起拱,底模螺杆同步旋降4厘米。张拉结束,梁端完好如初,裂缝与崩角彻底消失。“成了!”现场技术员王康乐兴奋地喊道~
新技术很快在梁场铺开。每片箱梁浇筑前,产业工人们将调节装置预埋在台座中,通过旋转螺杆精准调整楔形块坡度。蒸养完成后,张拉班组手持扳手,像调试精密仪器般将底模缓缓下放。数据监测显示,梁体起拱2厘米时,两端仅下沉1厘米,完美避开挤压临界点。
“以前崩角修复是‘家常便饭’,现在实现了零返工!”施工员王康乐指着手机里的施工日志,笑容满面。更让团队自豪的是,梁端混凝土外观光洁如镜,质量提升显著,业主单位对项目部也是称赞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