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工程

中铁黑龙滩在消落带治理中实现生态经济效共赢

发布时间:2025-11-21 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2019年起,中铁文旅川投公司以科技为引领,在此开展饮用水准保护区内的消落带综合治理示范项目。通过筛选耐水淹植物、构建“林泽-基塘”复合系统、设计鸟类友好型栖息地等创新举措,成功破解了消落带植被存活率低、生态功能弱等难题。

中华建设网讯 (通讯员 孙浩宸 杨勇)11月的黑龙滩水库,成片落羽杉把消落带染成金红,鹭鸟掠过水面,游客沿木栈道拍照打卡,欢声笑语回荡在湖畔……在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水库,这片曾因水位剧烈波动而生态退化的消落带,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乔木成林、水鸟栖息、碧波映绿,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样本。中铁黑龙滩通过创新生态治理技术,不仅修复了脆弱生态系统,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黑龙滩水库被誉为“川西第一海”,水面面积23.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3.6亿立方米,是周边地区灌溉和生活用水重要来源,同时兼具防洪、旅游等功能。因季节性水位调控及变化,库区沿线易形成大范围消落带,过去因植被单一、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以前这里一到枯水期就全是泥沙,风一吹,尘土漫天飞扬,哪有现在这么漂亮!”当地居民张大爷回忆道,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绿色的转变。

 

2019年起,中铁文旅川投公司以科技为引领,在此开展饮用水准保护区内的消落带综合治理示范项目。通过筛选耐水淹植物、构建“林泽-基塘”复合系统、设计鸟类友好型栖息地等创新举措,成功破解了消落带植被存活率低、生态功能弱等难题。  

 

中铁文旅川投公司筛选出木麻黄、落羽杉等7种耐水淹乔木,存活率最高达75%;打造的“林泽-基塘”系统,既稳固岸坡,又为鹭鸟等水禽提供栖息地。如今,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3%,鸟类种类增加2种,两栖动物数量增长2-3倍,水质净化效率显著提高,总氮、总磷削减率分别达55%和43%。“现在这里成了鸟类的天堂,每天都能看到各种鸟在树丛中飞来飞去,环境好了,我们的心情也好了。”张大爷笑着说。

 

 

黑龙滩水库的生态修复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金山银山”。通过将消落带治理与滨水景观、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中铁黑龙滩成为成都南门的重要旅游目的地。2025年“春游音乐节”两天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为中铁黑龙滩及周边带来了显著的客流增长,提升了商业活力。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民宿运营、湿地管护、生态采摘等活动,收入显著提升,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以前我们这里没什么游客,现在一到节假日,停车场都满了。”当地一家民宿的老板李女士说,“生态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的收入比过去提高了60%。”

 

中铁黑龙滩还探索出“政府+企业+科研”协同创新模式,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克技术难关,并创新“湿地研学”“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铁黑龙滩的实践印证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的深刻内涵。消落带治理能取得显著成效,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驱动,耐水植物筛选、生态工程设计等技术突破,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方案;二是系统治理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兼顾生态修复、景观美化与产业融合;三是多方协同共治,政府、企业、居民形成合力,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看到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足,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中铁文旅川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荒芜岸带到生态乐园,黑龙滩生态环境的蜕变是“两山理论”的鲜活注脚。它证明,尊重自然、科学治理的生态实践,不仅能重塑绿水青山,更能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正徐徐展开。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