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日前,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9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记者眼:“国际湿地城市”的前世今生
我国22个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殊荣,居全球第一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9城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应对气候变化、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生态系统。20世纪中期,全球湿地因农业开发、城市化等快速萎缩,导致水禽数量锐减,国际社会意识到需通过跨国合作遏制这一趋势。
1971年2月,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因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也常被称为《拉姆萨尔公约》。
《湿地公约》是全球首个专注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政府间国际公约。旨在通过凝聚国际共识、建立保护标准、推动跨国协作,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制度框架”。其最初动因是保护水禽(依赖湿地的鸟类)的栖息地。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加剧,《湿地公约》的保护范围从“水禽栖息地”扩展到所有湿地生态系统,关注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多重功能,至今已有172个缔约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最具影响力的协调机制。
《湿地公约》的核心目标是“明智利用湿地”,即通过合理规划与管理,确保湿地在生态、经济、社会层面的价值得到平衡,既保护其生态功能,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福祉。
我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是公约的积极践行者。
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委员会,初步构建起湿地分级管理体系。
截至2025年,我国已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58处国家重要湿地和1205处省级重要湿地,总面积超760万公顷,数量居世界前列。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之后,由于城市缺乏规划的扩张,导致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空气和水污染加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2015年,《湿地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正式启动“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机制。目标是通过城市实践探索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路径。该认证由公约独立咨询委员会负责评估,每3年评选一次,证书有效期6年。
截至2025年7月,全球共有74个城市获此认证,其中,我国有22个城市获此认证,位居首位。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城市将湿地保护纳入发展战略,形成可复制的“人城共生”模式;通过严苛标准筛选出兼具自然禀赋与治理能力的城市,树立全球湿地保护典范。
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不是很容易的,需满足“硬指标+软实力”双重考核。
硬指标门槛:城市行政区域内至少有1处国际重要湿地或国家重要湿地;滨海城市湿地率≥10%,内陆山区城市≥4%,且湿地保护率≥50%。
软实力评估,主要考核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科研监测等方面。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介绍,被《湿地公约》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成就。获认证城市不仅湿地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其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也得到良好保护。
目前,我国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共三批,22个城市,她们以独特的湿地资源禀赋和创新的保护模式,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的典范。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22个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城市:
2018 年,我国首批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有六个城市,她们是:江苏常熟、黑龙江哈尔滨、海南海口、山东东营、宁夏银川、湖南常德。
1.江苏省常熟市
获选原因: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5.3%,通过“湿地+水利”模式修复河道5320条,成为长江下游平原湿地保护的标杆。
主要特点:以虞山-尚湖湿地为核心,构建“蓝绿交织”的江南水乡格局。通过水系连通工程恢复湖泊生态,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景观。生物多样性,记录鸟类超200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文化融合,将湿地文化融入城市生活,如沙家浜红色旅游与湿地生态结合。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获选原因:湿地面积19.87万公顷,实施“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工程,修复湿地3000余公顷,成为寒地湿地保护典范。
主要特点:以松花江为纽带,打造“项链式”湿地景观,串联太阳岛、阿勒锦岛等生态节点。候鸟保护,年吸引超2万只候鸟停歇,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等濒危物种。冰雪特色,冬季利用湿地资源开发冰雪旅游,如冰雪大世界与湿地景观联动。
3.海南省海口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2.7%,通过“退塘还林”恢复红树林湿地,提升生物多样性,成为热带滨海湿地保护样本。
主要特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面积从2001年的1578公顷增至1771公顷,创新“湿地+”模式(如湿地+水利工程)修复美舍河、五源河。生态效益,红树林固碳能力显著,年固碳量超10万吨。社区参与,建立“红树林保护志愿者”机制,带动周边居民参与生态修复。
海南岛绵延的海岸线上,红树林郁郁葱葱。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林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但在20世纪80年代,围海造塘“野蛮生长”,红树林湿地逐渐萎缩。开展红树林营造和修复、划定限养区和禁养区、不合规养殖塘全部退出、挖通围堰、恢复水体自然交换、清理外来有害生物和海洋垃圾……当地通过系列措施,让“海上森林”逐渐焕发生机。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达45.45万亩,较本世纪初增加12.45万亩,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4.山东省东营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41.58%,建立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推动湿地保护与石油产业协同发展。
主要特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形成“湿地在城中”的特色。生态修复,通过淡水补给恢复湿地连通性,保护东方白鹳等物种。文化IP,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5.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获选原因:湿地保护率85%,实施“引黄入银”工程,恢复湿地5.31万公顷,为干旱区湿地保护提供范例。
主要特点:西北干旱区重要候鸟栖息地,通过水系连通和生态补水恢复鸣翠湖等湿地,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节水技术,推广滴灌农业,减少农业用水对湿地的压力。文化传承,融合西夏文化与湿地景观,建设镇北堡影视城等文旅项目。
6.湖南省常德市
获选原因:湿地保护率70.15%,通过“退养还湿”恢复湖泊面积,成为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典型。
主要特点:汉寿西洞庭湖为全球重要候鸟越冬地,建立300个湿地保护小区,推动“湿地+有机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推广“稻虾共生”,年产生态农产品超10万吨。科研合作,与中科院合作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站,监测候鸟迁徙路径。
2022年,我国第二批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有七个城市,她们是: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
7.安徽省合肥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0.33%,实施巢湖流域综合治理,保护率达75%,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湿地修复典范。
主要特点:构建“一湖四脉”湿地体系,修复派河、南淝河等湿地,提升巢湖水质至Ⅳ类。智慧管理,建立巢湖湿地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和生态变化。科普教育,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年接待学生超50万人次。
8.山东省济宁市
获选原因: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广阔,通过“湿地乡镇”建设推动社区参与,成为北方淡水湿地保护标杆。
主要特点:南四湖湿地实施“退渔还湿”,退出养殖池塘18万亩,清理网箱网围3.87万亩,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生态养殖,发展生态渔业,年产优质水产品20万吨。候鸟监测,建立鸟类监测站,记录鸟类超200种,包括青头潜鸭等极危物种。
9.重庆市梁平区
获选原因:湿地保护率52%,通过小微湿地修复改善农村生态,成为西南山地湿地保护示范。
主要特点:创新“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模式,建成400余个小微湿地,如安胜镇万石耕春稻田湿地景区。循环农业,推广“稻鱼共生”,年产生态稻米5000吨。乡村振兴,带动民宿经济,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10.江西省南昌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7.5%,实施“退田还湖”恢复湖泊面积,保护白鹤、江豚等物种,成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样本。
主要特点:鄱阳湖区域为东亚候鸟迁徙关键节点,创新“协议管湖” 社区共管模式,越冬水鸟超数十万只。智慧监测,建立鄱阳湖湿地监测网络,实时追踪候鸟动态。文旅融合,举办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11.辽宁省盘锦市
获选原因:湿地面积24.96万公顷,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成为滨海湿地保护典范。
主要特点:辽河口保护区为黑嘴鸥最大繁殖地,实施“退井还湿”工程,恢复湿地连通性,保护斑海豹等物种。石油转型,将废弃油井区改造为湿地生态公园。科研合作,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建立湿地生态研究中心。
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口湿地,是我国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和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近年来,盘锦开展“水鸟友好型”稻蟹共养实践,不仅种出了特色稻米、产出了肥美河蟹,水稻田还在春季上水和秋季收割时节为迁徙的鹤鹳类和雁鸭类提供觅食场所。
12.湖北省武汉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8.9%,实施“四水共治”工程,成为长江中下游湖泊型湿地代表。
特点:修复东湖、沉湖等湿地,推动“湿地入城”,被誉为“百湖之市”。城市绿心,东湖绿道串联湿地与城市,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生物监测,记录鸟类超300种,包括青头潜鸭等濒危物种。
13.江苏省盐城市
获选原因:湿地面积76.97万公顷,通过生态修复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标杆。
主要特点:黄海湿地为世界自然遗产,创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条子泥湿地,年吸引300万只候鸟。生物多样性,记录物种4692种,包括7种鹤类和麋鹿。绿色金融,设立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推动碳汇交易。
2025年7月,我国第三批获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有九个城市,她们是: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
14.上海市崇明区
获选原因:湿地覆盖率68.8%,通过科学治理提升生物多样性,成为超大城市湿地保护典范。
主要特点:治理互花米草,修复鸟类栖息地,推动湿地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如西沙明珠湖景区。生态产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生态资产存量达19.9万亿元。国际合作,举办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推动全球湿地保护交流。
15.云南省大理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5.4%,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水质,成为高原湖泊保护典范。
主要特点:洱海为核心,实施“退塘还湖”,修复海菜花等水生植被,水质提升至Ⅲ类。智慧监管,建立苍洱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和生态变化。文化保护,融合白族文化与湿地景观,建设环洱海生态廊道。
16.福建省福州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5.14%,通过立法和生态修复提升保护水平,成为东南沿海湿地保护样本。
主要特点:闽江河口湿地清除互花米草,恢复潮间带生态,保护黑脸琵鹭等物种。智慧监测,构建数字孪生湿地监测系统,提升管护效率。社区参与,成立湿地保护志愿者协会,推动公众参与。
17.浙江省杭州市
获选原因:湿地保护率63%,通过科学修复和合理利用,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全球典范。
主要特点:西溪湿地创新“西溪模式”,融合生态修复与文旅,如蒋村龙舟盛会等非遗活动。生物多样性,维管束植物新增544种,鸟类达218种。智慧管理,建立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实现生态数据实时监测。
18.江西省九江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9.19%,通过大规模生态修复提升湿地功能,成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典型。
主要特点:鄱阳湖区域实施“退田还湖”,恢复湖泊连通性,保护白鹤、小天鹅等物种。生态修复,1998年后恢复鄱阳湖面积至5100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建成环湖污水处理厂,减少入湖污染负荷。
19.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获选原因:湿地面积6.2平方公里,通过四期保护工程提升植被覆盖率至95%,成为高原湿地保护标杆。
主要特点:拉鲁湿地为全球海拔最高城市湿地(3645米),禁止泥炭开采,恢复芦苇沼泽,调节城市气候。科研合作,与西藏大学共建湿地生态研究站,监测黑颈鹤等物种。社区共管,建立防火联动机制,实现“零火灾”事故。
20.江苏省苏州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38.5%,通过科学修复和社区共建,成为江南水乡湿地保护典范。
主要特点:推动“湿地+园林”融合,如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保护鱼类、鸟类多样性。生态修复,太湖三山岛湿地采用底泥原位处理技术,恢复淡水岛屿生态。社区参与,建立村级湿地保护模式,三山村获中华环境优秀奖。
21.浙江省温州市
获选原因:湿地保护率61.09%,通过创新蓝碳交易机制,成为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主要特点: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落地苍南县沿浦湾,修复三垟湿地,保护勺嘴鹬等濒危鸟类。蓝碳经济,交易面积470亩,碳汇2023吨,收益用于生态修复。生态养殖,推广红树林与生态养殖共存模式,年产生态海产品超万吨。
22.湖南省岳阳市
获选原因:湿地率19.19%,通过生态修复和碳汇经济,成为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样本。
主要特点:洞庭湖区域实施“十年禁渔”,推动“湿地+碳汇”试点,如君山淡水湿地碳汇项目。碳汇开发,全球首个淡水湿地碳汇项目,预计总收益4600万元。生物多样性,越冬候鸟达40万只,江豚稳定栖息种群超160头。
记者了解到,我国这22个“国际湿地城市”有其共同特点:
生态保护优先。所有城市均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实施退养还湿、水系连通等工程,湿地保护率普遍超过50%。例如,盐城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条子泥湿地,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国际重要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等,保护丹顶鹤、江豚、中华鲟等旗舰物种。例如,南昌鄱阳湖区域保护全球98%的白鹤越冬种群;盐城记录到7种鹤类。
可持续利用模式。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绿色金融,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例如,岳阳君山淡水湿地碳汇项目成为全球首个达到国际核证减排计划标准的淡水湿地修复项目。
公众参与深化。通过湿地学校、观鸟节、志愿者活动等,提升市民保护意识。例如,哈尔滨阿勒锦岛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显著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国际湿地城市”不仅是一块生态招牌,更是一场全球城市的“绿色竞赛”。
中国通过22个城市的实践,证明了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可以共生共赢。
从崇明的“江海生态屏障”到杭州的“数字经济与湿地共生”,从南昌的“候鸟天堂”到拉萨的“高原水塔”,这些城市正在书写人、城、湿地和谐共处的新范式,为全球湿地城市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正如《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所言:“中国的经验为全球湿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未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体系将继续推动更多城市加入“守护地球之肾”的行列,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态动能。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