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长江大桥同龄
易先云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在此之前的115天,我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农村里。小时候,我就听说武汉有一座长江大桥,却对这座历史悠久的大桥感到很陌生,总想来到武汉看一看这座大桥。
1976年底,我穿上军装,从石门出发,随着军列到达长沙,在武汉工农兵路一家兵站吃过一顿晚饭。短暂的停留,没有看到长江大桥的模样,首次经过武汉没有看看大桥,感到很遗憾。1987年10月18日,我随着部队转移到武汉,当晚就步行到长江大桥。往返这座大桥,鸟瞰滚滚波涛的长江水,感到十分的惬意,到了武汉,天天可以看到长江大桥了。从此,我与武汉为伍,与长江大桥为伴。我在内心深处说:我与长江大桥同龄,长江大桥是我的好“兄弟”。
长江大桥通车65年,我也是65岁的老人了。虽然长江大桥通车之时,我没有看到通车的情景,但是我与长江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只听说武汉有一座长江大桥,却在书本里找不到答案,从东北部队辗转到武汉,再到长沙回到老家,虽然有四次经过武汉,未在武汉歇脚,对这座城市这座大桥建设的历史一点儿也不清楚。到了武汉,到了武汉定居30多年以来,对长江大桥再也不感到陌生了。我作为武汉的新市民,对这座大桥充满了感情和激情。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它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长江大桥建成后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由此实现了连接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 武汉市铁路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1955年9月1日开工建设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全天开放,旅游观光四季皆宜,春夏秋冬景色各有千秋,春天凉爽,江风宜人;夏季气候炎热,傍晚伫立桥头凝望海天交接,心情疏爽;秋季硕果时节,看无限夕阳;冬季,要是有偶尔的小雪,站在桥头,感觉世界分外妖娆。伟人毛泽东写下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诗词,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
在我们 老家石门,长江大桥的名字并不陌生,武昌、汉口、汉阳合为一体的武汉三镇无人不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人说门口就是“汉口”,这虽然是夸大其词,但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对汉口对长江大桥早就知晓。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家人纷纷来武汉,第一件事就是到长江大桥上走一走,从汉口出发走长江大桥,径直到黄鹤楼,右转到归元寺、动物园,武汉的景点看不够玩不够。
迄今,65岁长江大桥晋级新网红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到武汉参观长江大桥。在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建桥纪念碑前,不少新人在此拍摄婚纱照留住幸福。打卡武汉长江大桥,成外地游客必选项。在长江大桥徒步,从黄鹤楼横穿到晴川阁,午后的江景、傍晚的日落、晚间的灯光秀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在武汉长江大桥上,游客们从不同角度观赏黄鹤楼、蛇山、白云阁,还可远眺鹦鹉洲、杨泗港长江大桥。大桥的红黄底色,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除拍摄、步行的方式外,众多游客还在长江大桥纪念馆回顾建桥历史,在桥头堡电梯透过窗户等火车驶过大桥,览“龟蛇锁大江”的景象。晚上7时到9时,大桥两岸灯光秀亮丽璀璨,游客可乘坐轮渡一览灯光秀与长江两岸美景。
随着武汉市近年来文旅产业跃进,城中沉睡的文旅禀赋逐个苏醒,带给打卡大武汉游客越来越多的惊喜。过去叹于武汉只能东湖划船的游客,今天看到的是百公里东湖绿道、世界级城市绿心;生猛海鲜、川鲁粤淮扬的宫府菜失去吸引力,游客冲着“早点之都”来武汉品热干面,吃豆皮尝凉面;还有过去只能看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今可以泛舟江上打卡“知音号”,在江上、桥上欣赏璀璨灯光秀。
居住在武汉这座“英雄城市”里,我感到越住越新鲜,越住越自豪。我定居在武汉30多年以来,不知道给多少外地游客和从老家来武汉看长江大桥的人当过导游,也带着初来武汉的客人看了很多的景点,大家说来武汉不看长江大桥是个遗憾。从看大桥到游览景点,从乘坐公交车到下地坐地铁,便利的交通加之去年疫情以来武汉文旅项目和品牌成功打造,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打卡大武汉。
65岁的长江大桥经过精心扮靓,越受全国人民的青睐,我是一个与长江大桥同龄的老年人,在长江大桥边成长,在长江大桥边生活,开开心心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一天,感到自豪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