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政研观察|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2 14:31 来源:中国建设报

核心摘要: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城市发展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型提供了任务书、施工图。唤醒沉睡资源,挖掘资源价值,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推动城市发展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型提供了任务书、施工图。唤醒沉睡资源,挖掘资源价值,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摸清资源底数是基础。《意见》指出,“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一是摸清城市房屋和设施底数。发挥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的作用,及时更新完善住房方面数据,全面排查小区及周边配套用房状态、产权关系等情况,如煤炭锅炉房、水泵房、国有企业闲置办公楼等。同时,全面掌握设施的现状,如位置关系、运行安全状况等信息,准确了解设施短板,及时建立更新台账。同步了解区域公共服务配套情况和群众需求,统筹考虑各类设施更新需求,以此科学制定改造方案,实施系统改造。二是摸清土地底数。对闲置存量土地及低效用地逐宗摸底调查,建立台账,全面掌握土地的规模结构、权属性质、开发建设、使用者现状等情况。

 

规划调整机制是核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和方法要相应调整。《意见》指出,“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一是建筑功能转换的规划调整机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和业态转变等因素,大量存量房屋需要转换功能以及调整相应的规划,如工改租、商改租等,要创新规划调整机制,如进行联合审批,推动建筑功能转换。二是建筑功能混合利用的规划调整机制。现代社会各种需求比较复杂、变化较快,规划性质调整以及分类要与之相适应,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如新加坡1995年推出的“白色地块”(WhiteSite)政策,为提供更为灵活的建设发展空间,允许开发商根据需要,经政府许可调整土地利用性质和土地混合利用。

 

优化产权政策是动力。产权清晰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现实中由于土地和房屋权属不清、流转不畅,为其再利用带来一定难度。《意见》指出,“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一是明晰产权边界。在土地、房屋、设施等开展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产权争议调处机制,并构建动态更新的产权变更数据库,进而探索化解历史遗留难题。同时,对产权不清的无主地(或无主建筑),探索采取“收回公告—重新划拨”的方式再利用。二是创新产权配置与流转机制。实施主体可以采取协议收购、异地产权置换等多种方式,探索混合用地、分层确权、复合空间开发权等配置模式,以此释放资产价值,为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提供空间资源。如南京石榴新村城市更新项目,将“边角地”上状况破旧的社区医院拆除搬迁至闲置的原规资局城建档案馆,既改善社区医院环境,也利用原社区医院所在地用于建设,使土地集约有效利用。

 

加强资产管理是重点。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亟须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思路,充分发挥存量资产价值。《意见》指出,“加强和规范存量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提高运行效能。”一是加强和规范存量资产管理。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管护单位,落实管理责任,做好资产清查、登记、会计核算、养护运营、处置报批、收入收缴、资产报告等工作,维护基础设施资产安全、完整。二是用好市场机制做好资产运营。建立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市场化方式,提高资产管理运营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公用事业动态调价机制,定期根据市场情况以及居民承受能力适当调整价格。此外,鼓励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公募REITs等投融资工具,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模式。

 

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是城市在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亟须探讨的问题。必须全面摸清城市资产资源底数、建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优化产权政策、加强资产管理,打好基础、抓住核心、释放动力、突出重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赵雨亭)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