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善解人意的李小为——文化名人之七

发布时间:2024-11-15 19:36 来源:

核心摘要:我搬到版本图书馆二楼的新办公室后,与李小为女士坐对桌。办公室很大,但只有我们五个人。工作不忙的时候,大家畅所欲言,聊一聊最近看了什么好书,看了什么好电影,甚至也说一说家长里短,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好时光。


善解人意的李小为——文化名人之七
王秋和
 
我搬到版本图书馆二楼的新办公室后,与李小为女士坐对桌。办公室很大,但只有我们五个人。工作不忙的时候,大家畅所欲言,聊一聊最近看了什么好书,看了什么好电影,甚至也说一说家长里短,那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好时光。
 
①一起共事的好同事
 
李小为女士个头不高,身材微胖,慈眉善目,见到任何人都是乐呵呵的,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人。
 
我早就听说她是著名诗人李季的夫人,他们都是文艺界知名人士。他们夫妇在文革爆发后就被造反派无休止地批斗,然后又被扫地出门,发配到了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林彪事件之后才逐渐迎来曙光,她从五七干校回来被安排到了版本图书馆研究室,李季同志调到了全国作家协会。
 
李小为女士对我很客气,她觉得我是一个晚辈,家住的最远,每天要乘火车坐两站才能到单位。却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忙着生炉子,打开水,给所有人的桌子擦一遍。因此她见到我总是笑眯眯的,常常说:“小秋和呀!歇一歇吧,你这个人真勤快……”
 
我只是随意说:“我年轻,这些事情应该多做点……”我感觉她是一位不会生气的人,言语中透着亲切随和。全馆的人中只有她称呼我“小秋和”。她后来对我说,这个办公室里别人都是老革命,年龄大,只有你最小,个子却最高,这么叫你显得亲切,便送给你这么个“雅号”。
 
我为写此文,和当年的同事祁思妍问起对李小为女士的印象。她说印象很深,虽然李小为对人很和善,但气场很强,身上有一种不怒而威的霸气。这可能是因为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骨子里固有的一种特殊性格。
 
我和李小为女士接触时间长了,有时候也探讨一些文学界的事,有时候也打听李季同志的诗歌创作……李季在文学界是响当当的大诗人、大作家,1946年9月,《解放日报》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这是诗人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从而享誉文坛。这首长诗被认为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后新诗领域的第一硕果,是“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叙事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作家茅盾认为是“民族形式”的史诗。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根据这首《王贵与李香香》改编的同名歌剧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演的第一部歌剧,一时轰动中外,广受好评和赞扬。这部优秀作品曾发行过上百个不同版本,并被改编成豫剧、淮剧、说书、电影、秦腔等各种艺术形式在全国演出,成为穿越时代久演不衰的文艺经典。
 
李季同志在粉碎“四人帮”后,任《诗刊》主编,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1月,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李季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工作异常忙碌。我那时曾经想过,如果能够有机会当面向李季同志学习请教如何写诗,该多好啊,可惜错失良机。
 
我原来不会写诗,大学期间尝试写过诗,但那只能算是打油诗,属于顺口溜,不是真正的诗。在此之前看过李季同志写的一些歌颂石油工人的诗,也看其他一些诗人的抒情诗,哲理诗,觉得语言优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诵时激情澎湃,让人听得热血沸腾。
 
与李小为坐对桌之后,我们在闲暇时偶尔会谈到诗歌。经过她的鼓励和指点,我也开始尝试着写诗,但仅仅是照猫画虎,写得很幼稚。
 
我当时算是一个文学青年,若干年之后我才感觉到,当时的工作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可惜没有很好的珍惜。如果利用这个机会多学习一些诗歌知识,或者通过李小为女士去拜访李季同志,该多好啊!
 
不过,我当时只要有机会常常向李小为女士请教如何写诗或相关文学创作的方法、思路或经验,有时也询问她与李季同志相识及在战争年代的一些过往。李小为女士待人真诚,有问必答,没有一点革命老干部的官架子。
 
②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那时版本图书馆有一位喜欢文学创作、知识比较丰富,说话办事干脆、走路风风火火的女同志叫李勇进。她对李小为女士很崇拜,经常上二楼来找李小为。我听她们讨论一些文学创作问题,也偶尔插上几嘴,李小为女士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地解答。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李勇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她似乎觉得李小为女士知识如此丰富,人品又这么好,在一起共事就是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能够不懂就问,随时请教,而且总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可能比上大学还强呢。她后来竟主动放弃了去北师大报到,仍然留在版本图书馆工作……可见李小为女士的人格魅力非同一般。
 
有一次著名散文家周明来找李小为说事,在大门口的传达室询问工作人员怎么能找到,正巧我拉着四轮小车到传达室取书报刊版本。传达室的人指着我对周明说,你跟着他进去就找到李小为了,他们是一个办公室的。
 
于是我向周明点点头,继续分书报刊,我要把个人订阅的和出版单位缴送的书报刊样本区别开来。我在分书报刊时问周明贵姓、从哪里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周明。
 
周明是一位很好接触的人,他对我的问题有问必答。他与李季是多年的好朋友,与李小为也很熟识。
 
周明原来与李季约好,第二天要一起见面谈事情,却因为临时外出有急事要办,不得不临时取消。他给李季同志打电话又一时找不到,他距我们版本图书馆不远,便想到找李小为转告李季说一声。
 
我将周明带到二楼办公室,李小为见到周明很惊讶,笑着问他:“你怎么找到这里啦?”
 
周明用手一指我,笑着说:“是他带我找到这儿的……”然后两个人相谈甚欢,看来他们两个人确实非常熟。
 
周明离开后,李小为笑着对我说:“这个周明是个文学界非常活跃的人物,人缘好,认识人多,办事周到,散文也写得好,你以后可以多向他请教……”
 
我调到经济日报后,曾经到中国作家协会采访,那时作家协会还在沙滩北街2号文化部大院子里的南侧地震棚中办公,周明已经是作协创联部主任了,他给我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
 
在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们办公室的老同志也聊一些自己参加革命的情况,或者日常见闻,甚至自己孩子学习或工作情况。
 
李小为告诉我说,她毕业于延安大学新闻系,当时是位文艺青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随部队转战南北时,都用歌声或舞蹈鼓舞战士们。
 
我们楼上办公室人不多,比较清静,李小为高兴时就站起来,用手打着拍子,轻轻地唱上几句当年的革命歌曲,无伴奏演唱还是挺有感染力的……她笑着说,你们看过电影《英雄儿女》吧,战士们全副武装上奔赴前线去打仗,部队文工团员们站在路边,打着快板唱着歌,鼓励战士们上战场英勇杀敌……
 
我们当年就像那些文艺战士一样,在路边打着快板书唱歌跳舞,给上前线的战士们加油鼓劲……因此李小为在他们那一帮学员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③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李小为女士的随和性格体现在很多方面,有时也和我们说起与李季同志相识相爱的过程。那是在著名的西柏坡,通过领导介绍认识的。时间是1949年3月,李小为因为腿疾被组织安排到西柏坡疗伤。
 
恰在这时,时任《群众日报》副刊编辑的李季同志被发现患有严重心脏病,组织上马上安排他到西柏坡治病。就这样,机缘巧合,两位朝气蓬勃的青年患者在治病期间相识了。
 
这事情说起来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是两位年轻革命者的志同道合,也是两位文艺青年的心灵碰撞。这种爱情充满着庄严神圣,还有渗透着活泼可爱的浪漫情愫。
 
当时李季同志喜欢写诗,也喜欢唱民歌,李小为很喜欢唱民歌,就这样,两位兴趣爱好都相似的年轻人偶然见面就擦出了爱的火花,他们并因此相识相恋,最终走到了一起,结为伉俪,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当时版本图书馆年轻人不多,是个团支部,支部书记是位朴实、认真的女生李文慧。我在团支部曾经负责过一段宣传。团支部曾经组织大家到革命历史博物馆观看周恩来生平事迹展览,那时参观券很不容易搞到,恰巧我有位中文系校友田宝来同志在该馆研究室工作,便主动联系参观券。
 
我在展览的图片中看到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石油工人先进代表时,周总理旁边就站着李季同志……我参观回来后告诉李小为女士这张照片的事。她表示最近一定要陪李季同志一起去看看这个展览,因为周总理曾经多次接见过李季同志,也很关心李季同志的诗歌创作,这都给李季同志很大鼓舞和勉励。
 
李小为女士在和我们的交谈中,鼓励我说,你有空应该学着写诗,诗歌与年轻人离得最近,写诗的人总有一种激情。
 
这期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召开文革结束后首次共青团代表大会,我作为版本图书馆的代表参会。当时的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亲自到会祝贺,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是一位老革命,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上学期间即参与并领导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他在团代会上与大家合影留念,还勉励共青团代表要当实现四化的排头兵,要大家为繁荣发展出版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与会者听了陈局长的讲话都很激动,在讨论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热烈。当时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大干快上建设四化的热烈氛围,十年浩劫结束,人们压抑许久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我这时突然觉得应该写首诗,讴歌我们大家的这种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④讴歌精神世界的美
 
国家出版局团代会上,团委书记号召与会代表为出版事业发展献计献策,还希望大家给团委投稿。会后,心情激动的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四页稿纸的长诗。写好后总感到有些幼稚,考虑再三,便有些忐忑地将抄写得工工整整的诗给李小为女士看,希望提一提意见。
 
李小为女士打开稿纸,看了一眼我写的诗说:“你的字写的不错啊!然后叠好装进书包里说,我拿回家仔细看,也给我们家老李(李季)看看。”
 
我忙说:“太麻烦了,别给李季老师看了,他整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看我这个不成熟的诗啊!别耽误他的宝贵时间了!”
 
李小为女士笑笑说:“不麻烦,他可以挤时间,我会让他看的……”
 
第二天一早,李小为女士见到我,就把我昨天给她的那首诗拿出来递给我说:“我们家老李昨晚也看过了……”我看见诗稿上面有的地方用铅笔划着横线,有的句子划着双横线,有的词语被画了一个圈,给圈起来了……
 
李小为女士笑着我,我们家老李看了你的诗,他用笔圈起来的词语用得精彩,划双横线的地方写得好……从整体上说,诗的意思写的不错,也符合押韵的要求,有的词用得挺好。能看出你挺有激情的,也有一定文学基础。但既然是诗,就要理解毛主席所说的:“诗言志”中的意思。
 
所谓诗言志,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象征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都应该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寓“志”于形象之中。如曹操在《观沧海》中就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个“志”含义深刻,蕴含着广泛的意义。好诗应该体现作者的一种思想境界。你诗中的这方面的寓意还显得弱一些,你应该多看看一些著名诗人写的诗,从中学习他们的长处。还应该注意向民歌学习,不断探索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诗歌形式,……
 
李小为女士告诉我:多看看郭小川、贺敬之等诗人写的诗,老李还说,写诗的人应该认真观察捕捉、讴歌人们精神世界的美,这应该是诗人探求和努力的目标……这番话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也让我终生受益。
 
李小为让我认真修改一下,再给她看看。可是我觉得再麻烦她和李季同志,实在不好意思。
 
此事过后不久,上级为李小为女士落实政策,被调到文化部组织部工作。她临走时还对我:“你的诗歌修改后想着再给我看看,寄给我或给我送去都行,我以后就在文化部大院里上班,离这里也不算太远……”
 
我后来认真修改了这首诗,但没有勇气再麻烦李小为女士。我将这首诗交给了国家出版局团委,既是为了完成团委曾经对大家提出的任务,也是为了活跃共青团组织的文化生活。再后来,我在国家出版局团委的一份工作简报中看到了我这首诗的一部分,并将这首诗的作者简单介绍了几句,他们将这首诗作为团委工作成绩的一部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首诗还凝聚着李小为与李季同志的帮助。
 
李小为女士调到文化部后,我不久就调到了报社当记者。我忙她更忙,我有时去文化部办事,往往是办完事就赶紧赶回报社发稿,没有再抽空去拜访李小为女士。
 
我们都忙了若干年,有一次从报纸上得知,李小为女士1987年从文化部干部司离休。但我却再没有找机会当面向李小为女士感谢或请教,实乃一件憾事。
 
微信图片_20241115192125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