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圈子 > 专栏新闻

想起魏昌先生的一本书

发布时间:2025-09-17 11:38 来源:

核心摘要:9月20日,第二届楚文化节将在荆州拉开序幕。届时将会有众多嘉宾齐聚荆州,观舞听歌,谈古论今,共同度过这美好时光。我想,假若魏昌先生还在,在节日活动现场肯定能看见他的身影,哪怕他此时已年事高迈。想到了魏先生,便想起了他的一本书。

张 俊

 

9月20日,第二届楚文化节将在荆州拉开序幕。届时将会有众多嘉宾齐聚荆州,观舞听歌,谈古论今,共同度过这美好时光。我想,假若魏昌先生还在,在节日活动现场肯定能看见他的身影,哪怕他此时已年事高迈。想到了魏先生,便想起了他的一本书。

 

魏昌教授留影

 

知道魏先生是在1996年,那年他的《楚国史》出版,那本由学界泰斗胡绳题写书名的三十万言大作,是我看到的第一本系统介绍楚国史的专著。2003年后,又读过他的《楚学札记》,以及报刊上他发表的楚史研究文章。那时,他已是一个享有盛名的学者,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张正民曾评价他说:“从《楚国简史》到《楚国史》,恰似王安石游褒褝山,‘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我那时想,魏先生已年近古稀,就此封笔也可谓功成身退。然而在2009年初春,他又出版一本《楚国历史文化读本》(简称《读本》)。记得从魏先生家拿回《读本》的当晚,我就翻阅了这本书。在魏先生的娓娓道来中,我仿佛被引入到一个瑰丽的楚王国,琳琅满目的胜境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魏昌著《楚国历史文化读本》

 

魏先生写这本书时,正值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文化战略的号召,各地都在探索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去。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湖北,如何将楚文化与社会文明建设相融合,便成为领导层和知识界共同面临的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生铁同志提议,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委托时任长江大学历史学教授的魏先生撰写这本楚史普及读本。

 

当时已经七十有五的魏先生欣然受命后,仅用十个月便完成了约十八万字的《读本》。应当说《读本》的出版正当其时,这对于帮助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楚文化,发扬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更加奋发有为方面,将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魏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教授,在全省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热潮中能竭尽全力奉献余热,体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心及使命感,其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楚国国祚延续八百多年,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十分丰富,一般来讲,一个学者想要说清这段历史非用鸿篇巨作不可。如在20世纪90年代,由张正民先生主持编撰的十八卷本《楚学文库》,以及魏先生著的《楚国史》就是实例。然而这些大部头著作一般以政界、学界和教育界的人为阅读对象,在普及楚史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解决大众对厚部头书望而生畏的问题,魏先生在如何便利普通读者阅读方面是下了功夫的。我通阅《读本》后的感觉是:此书在整体上保持了楚史源流的脉络,剪掉了学术性论证的枝蔓,虽简约而史实骨架健全;在平实的叙述之中突出重大事件,通篇布局详略得当;以充满哲理的评点开启读者,使人在渐悟中了解历史的真相。

 

魏昌著《楚学杂记》

 

《读本》虽说是简本,但在品质上一点都不比一些所谓的“巨著”差。当年艾思奇写《大众哲学》、高士奇写科普小品,走的都是专普结合的路子,应当说魏先生在这方面也是作了一次成功尝试,才使《读本》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一部书想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学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作者只有用新史料、新观点等要素去有机地充实作品,才能使新著在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魏先生的《读本》显然是有创新意识的,如在《读本》的第八讲“楚国的逐步衰落与败亡”中,他指出从公元前209年至前202年的八年间,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实际的楚王朝,而《中国历史纪年表》,以及各种有关历史的辞书、教科书中历来都是秦汉连称,对此未曾提及,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尤其是把公元前206年定为西汉始年更是严重的失误;又如在第九讲“楚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中,他引用了不少荆州天星观墓、熊家冢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新史料,特别是对熊家冢神人与龙形玉佩等作出的结论更是让人折服。《读本》中诸如此类的新事例、新结论,无疑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新境界。

 

按理说,一个史学作者在著作中应尽量少发个人议论,最好是叙而不论,以避免个人主观色彩过浓而带来失误。持这样的态度写作固然是“稳重”,然而由于作者没有坦陈爱憎,作品多少会因缺少情感而显得苍白。魏先生写《读本》时显然抛开了这些顾忌,他在《读本》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褒贬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都能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读本》对孙叔敖、屈原、吴起等对楚国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都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赞美他们的功绩和人品;而对于那些陷害忠良、误国殃民的小人,如楚怀王时的子兰、靳尚、郑袖,楚考列王时的李原等,他则是写尽其无耻与丑恶,将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种因作者真挚感情的流露给读者带来的心灵冲击,对于引领人们去追求崇高,推动社会进步,无疑是起到了有力的教化作用。

 

魏先生是1956年进入高校的调干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早期史学工作者。他在1959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被遣送农村自谋生路,大半生可谓是命运多舛,一路跌跌撞撞地前行。然而面对人生逆境,魏先生既不悲天悯人,也不自暴自弃,数十年来一直忍受着命运创伤,达观地面对人生曲折,锲而不舍地在史海中寻觅生命的真谛。改革开放后,重握史笔的魏先生厚积薄发,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史学功力,这才写出了《读本》等几部好作品。

 

魏先生是在2013年春节前辞世的。记得我那天去医院看望他,躺在病床上的魏先生没说他的病情,只告诉我他前几时在《江汉商报》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楚人在汉水流域活动的文章,嘱我有空找来看看。如今十多年过去,他的声音言犹在耳。

 

荆州是楚郢都故地,楚文化内容丰富,荆州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力倡楚文化是不错的,这也是省委、省政府对荆州的要求。但做好这件事,需要对楚文化进行新挖掘,尤其需要有魏先生那样的《读本》普及楚文化,如此才能启迪民智、继承传统,将精神文明转化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

 

2025年9月17日写于荆州

15

本文作者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