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的浴火重生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9-08-22 10:19
张 俊
 
近几年,荆州市沙市区正在推行棚改,一片片老房子陆续被拆除,砖瓦檩条一堆堆的,四散着腐朽的气味。
 
有一个人始终在悄悄地跟着老城拆迁的脚步走,几乎哪有拆迁哪就有他的身影。他不像个拾荒货的,他只翻捡那些废木料,有时他还给人钱让人帮他找那些废木料,每见到一块完整的老木料他的眼睛就会放光。那些拿了他钱的拾荒货的人对此很是不解:现在又不兴生煤炉子,要这些烂木头有啥用,莫非这人是个“抱抱”(沙市话:傻子)?这个被看成另类的人叫章德安,是荆州市教育系统的一名退休干部。
 
章德安的工作室

章德安的工作室
 
已过花甲年的章德安看上去只有五十来岁,身材单薄,精神矍铄,鼻上架副眼镜,举止斯文,像个唱京剧的小生。
 
在一个老住宅区里章德安有间工作室,室外种着花草藤蔓,有点像农家小院,但室内却是一番艺术天地:墙上挂着他的书法,台上摆着古琴,还有架子上的图书和篆刻刀具,使这小小的空间充满了文气。
 
古琴制作师章德安

古琴制作师章德安
 
像上班一样,章德安几乎每天都到这来练字刻章,有空也教几个学生。他写了大半生的字,行、楷、隶、草体都能写,这功夫是他小时跟父亲学的,后又结识过几个书法名师,但主要靠自己悟道。师傅带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一生信这个理。
 
在室外有张类似钳工的工作台,刀、锯、斧、老虎钳等一应俱全。不写字刻章,也无茶友来访,就是章德安在台前大忙时。那些捡来的废木料会被他翻来复去,左看右瞄,然后划线、切割、削刨、打磨、上漆,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些被弃之如履的废木料,在他手中居然变成了一把把样式高贵而典雅的古琴。
 
】

章德安收集的制琴备料
 
章德安是天门人,他有个漂亮的姐姐在一个花鼓戏团工作。还在上学时,放学后的章德安就爱往姐姐的剧团跑。在那看多听多了,他就迷上了玩乐器。他有这天赋,笛子、二胡、杨琴、琵琶,啥乐器到他手里只要有人指点几下,他就会像模像样地演奏起来,时间一长竟练得像个专业演奏员。就是凭着这手绝活,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他被部队看中,从此“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两边挂”,成了一名军中文艺骨干。
 
章德安从部队转业后去了天门市的外贸局,他是部队培养的人才,又能说会写,组织上就让他当了局纪委书记。但不知为啥原因,时间一长,他还是不习惯机关行政工作,念念不忘的是那些丝弦竹箫之声,他想多点时间去搞他的爱好。于是干了几年后,他作了个让亲友目瞪口呆的决定:辞去官职,调到沙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去做一名普通的教师。冥冥中他感到那里将是一块可以让他的艺术秉赋自由发展的天地。
 
章德安的工作台

章德安的工作台
 
章德安调到沙市后,哪怕教学工作再忙,他都会抽空去找一个叫鲁德经的老师学艺。鲁老师曾在湖北省汉剧院当过琴师,不仅精通曲调音律,还是个古筝、二胡演奏大师。此外,鲁老师还通古琴,乐器的修理与制作也颇有造诣,在全国业界都享有声誉。
 
章德安跟鲁老师学了些年头,不仅二胡等技艺大有长进,还渐渐迷上了古琴。在他看来这古琴就是人间妙物,那乐声简直有如天籁之音。
 
章德安新制作的古琴

章德安新制作的古琴
 
明清时的沙市就是一座滨江商城,作为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吹拉弹唱的历史颇为悠久,历代都不乏懂音律,会玩乐器的高人。民国时沙市有个叫项笙阶的银行家,他有把唐代古琴,琴技冠绝一方。建国初期,中央音乐部门还专门派人来为他作过录音。
 
但古琴之音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由于这种乐器不适合在群众性娱乐活动中演奏,因而多为文人雅士的室中玩物。懂它玩它的人少,几乎已到了几近失传的边缘,就是在沙市也没多少人会玩古琴,会修会制琴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跟鲁老师久了,又了解到古琴传承面临的危局,章德安就有了继承这门传统技艺的心思。
 
正在调试古琴的章德安

正在调试古琴的章德安
 
自古以来,古琴与书法都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所在,琴书合一的事枚不胜举。如东汉的书法家蔡邕擅长篆隶,以首创飞白书名于世,同时他的古琴功夫也非同一般,曾留有《琴操》一书传世。他的女儿蔡文姬更是他带出的一代大琴家;又如北宋多才多艺的皇帝宋徽宗,他以瘦金体名世,更绘有《听琴图》作他琴书合一的佐证。也不知是不是喜爱书法的缘故,章德安学起古琴来如痴如醉,没多长时间就成了一个弹奏高手。    
 
章德安少时喜欢吹笛子,拉二胡,那时家里没钱给他买这些乐器,他就设法弄来竹子和蛇皮自己做。自制的简陋乐器虽然没多大看相,但吹拉起来也是五音俱全,旋律悠扬,常赢得一片掌声。他似乎天生就有做乐器的悟性,且这种秉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因此,当他看鲁老师修琴制琴多了,自己就有了动手一试的冲动。有一次,别人送了把古琴来找鲁老师修理,恰逢鲁老师在忙其他事,章德安就帮着试修了一下。他不仅修好了那把古琴,还对古琴的构造有了初步了解。回去后,他就找来一块旧木料,凭自己的感觉做了把古琴拿给鲁老师看。这把古琴做得虽还有不少缺陷,却让鲁老师见了十分欣喜,因为他看到了传人的影子。从此鲁老师更悉心地教他,他自然是更加勤学苦练,渐渐地也就摸着上路了。
 
章德安与琴友于铭枢欣赏新制的古琴

章德安与琴友于铭枢欣赏新制的古琴
 
做好一把古琴,除要了解古琴构造,懂古琴演奏之法外,还得熟谙琴谱,弄清琴理,这样才能合理确定琴身厚薄,以及琴体、雁足、琴弘、琴轸等部件的比例关系,达到物我两忘,琴心合一的境地。而要弄懂这些也绝非易事,东汉后古琴体制才逐步完善,为适应演奏按音、泛音的需要,琴面才趋于平整,出现了徽位,再不是一弦一音;古琴按五声音阶定弦,同声的徽位多,音色变化大,若不注明弦序、徽位和左右手指法,将使演奏人无从下指。面对这些深奥问题,章德安没有畏惧止步,他找来古琴谱自学,逢师便拜求教,并反复制做实验,不断从失败中摸索成功经验。没几年功夫,他也能娴熟地做出一把把古琴来了。
 
最近,他在沙市解放路一处被拆的清乾隆年老宅里弄到一块楼板,花了几个月的功夫做了一把大古琴,还没等琴身上的黑漆干透,就被人看上要高价买走。
 
章德安已经积累了不少做琴的备料,有沙木、梧桐木等,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上乘老料。用这些料做的古琴,琴面不会起纹炸裂,更不会变形走音,且琴身轻巧,音质纯美。在章德安眼里这一块块朽木就是一只只即将浴火重生的凤凰,它们迟早将在他的手中复活,而后带着悠扬的旋律飞向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美妙的欢乐之声。
 
章德安至今仍有一件憾事耿耿于怀,当年鲁老师是想在沙市建一个民乐器生产厂的,如果那时厂建起来了,这些被拆迁老屋的木料就不会当朽木处理了。在沙市老屋拆除时,常有从杨州等地赶来的人盯着收这些老料,然后一车车拉回去做乐器。如果沙市有厂,这些老料就能在当地利用,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这既可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又可推动古琴艺术的普及,这该是一项多么美丽的事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那间工作室里,章德安在不断地琢磨着提高制琴技艺,他的身边已聚集了一些古琴爱好者。他深信灿烂的古琴之花,迟早将会盛开在楚都大地!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