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大堤上的铁牛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4-04-29 14:26
张 俊
 
荆江大堤,在1918年之前称作万城大堤,它上起江陵县的堆金台,下至监利县的拖茅埠,全长约一百二十四公里,是护佑江汉平原的一道防洪屏障。这道大堤肇基于东晋永和年间,由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时任荆州刺史的桓温始修,当时称为“金堤”。此后,唐代的荆南节度使段文昌、北宋的荆南知府郑獬、南宋的荆湖北路安抚使张孝祥、明代的荆州知府李文仪等人,又相继修筑了“寸金堤”“沙市堤”“黄潭堤”“李家埠堤”等堤段。清顺治七年(1650年),在堵住庞公渡口之后,不同时期修建的堤段被连成一条大堤,这才有了万城大堤。
 
1状元毕沅画像
状元毕沅画像
 
荆江大堤的建成,对江汉平原的人们来说,所带来的巨大益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这道大堤,不仅是可以减少洪患的侵扰,也使十余县市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得到保障。清末民初时的沙市,之所以能成为江汉平原的物资集散地,被冠以“小汉口”之称,与这道大堤有着密切的关系。

荆沙自古流传着一句民谚:“水来打破万城堤,荆沙便是养鱼池。”这是说由于荆江河床年年抬高,在涨水的季节,位于大堤内低处的荆州城、沙市的房屋都在江平面之下,而一旦发生溃堤,则两地必陷于灭顶之灾。所以,荆沙人将大堤看成是“命堤”,一朝出现险情,官民就是拼掉了身家性命,也要死死地保住大堤。
 
自古以来,荆沙人与洪水的搏斗就不曾停息过,仅有清一代,就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分别是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同治九年(1870年),其中数乾隆年的那次洪水最大,据清《荆州万城堤志》记载:
 
“六月二十三日,堤自万城至御路口决口二十二处,水冲荆州西门、水津门两路入城,官廨民房倾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水渍丈余,两月方退,兵民淹毙万余,号泣之声,晓夜不辍。登城全活者,露处多日,难苦万状。下乡一带,田庐尽被淹没,诚千古奇灾也。”
 
2清《万城堤续志》铁牛分布图(局部)
清《万城堤续志》铁牛分布图(局部)
 
这场罕见的洪灾惊动了朝廷,这年七月,乾隆皇帝曾经发过十一道圣旨,指令湖广总督、湖北巡抚全力救灾。之后,他又令侍卫内大臣阿桂为钦差大臣,带着工部侍郎德成等人到荆沙处置灾后事宜。在将湖广总督特成额、湖北巡抚李封等官员问罪之后,他让户部拨“帑银”两百万两作为修堤专款,令河南巡抚毕沅接任湖广总督,赴荆沙主持万城大堤修缮,想一举解决大堤隐患问题,以求荆江安澜。过去修堤经费是由地方父母官自筹,这次整修用的是大清国库的钱,从此之后,由国库拨款修堤成为定例,所修的堤段被称为“官堤”。
 
毕沅,字襄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进士,状元出身。毕沅精通经、史、金石、小学、地舆之学,曾主持编修《续资治通鉴》。由他接任湖广总督一职,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刚一到任,便令宜都、随州、武昌、远安等十二州、县的官员,带领民夫火速赶到荆沙救灾。在救灾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洪水给荆沙百姓带来的惨烈灾祸,曾暗自立下“我有孝侯三尺剑,誓将踏浪击长鲸”的治水誓言(毕沅《水灾纪事十首》)。在他的亲自主持下,万城大堤整修工程于当年的十二月开工,于次年的三月完成,这项工程共用土方三百八十万立方米,大堤的面貌自然是为之一变。
 
在古人的眼里,大堤的永固不只是要依靠人力,而且还得借助天力的相助,而向天祈求荆江安澜,是得造一些灵动之物的。为此,毕沅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二月上奏朝廷,请求在万城大堤的九处险段各铸造一头镇水大铁牛,“盖因蛟龙畏铁,又牛属土,土能治水,是以铁铸肖形用示制镇”。铸造大铁牛既能镇水固堤,又可彰显皇恩浩荡,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乾隆皇帝当然是欣然照准。
 
3民国初期,观音矶上的铁牛
民国初期,观音矶上的铁牛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荆州知府主持,找来数十个本地的铁匠,在万城大堤上的九处险段,先后铸成了九头大铁牛。因为是乾隆帝批准的“皇家工程”,这大铁牛当然是造得气势不凡:“凡九具,安砌石台九座,每座长一丈,宽六尺,高二尺。每具半身,自额至尾长九尺,肩至蹄高五尺,额宽一尺八寸,肩宽三尺,角二支在额之中。头身俱空,余俱实,背有铭”(清《万城堤志》)。
 
大铁牛背上的铭文,实际上是一段祈天保佑的告白:“屹屹金城,既筑既楗。有牛凭焉,巍然大件。西峡委波,云奔山动。帝制五材,聿神其用。相尔欣犌,土德之精。奉天明威,以肃百灵。罔象阳候,盱睢却顾。雷渊九回,安流东注。夏后导江,云梦即陂。铸鼎知奸,百物是宜。穆穆我皇,明德同美。缵禹成功,南国之纪”(清《沙市志略》)。
 
这九头大铁牛分别置放在万城、中方城、上渔埠头、李家埠、中独阳、杨林矶、御路口、黑窑厂、观音矶堤段上,其实际的目地是用来警示后人,铁牛所在的堤段都是险情易发地段,守堤责任者对此需小心防范。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里的河道呈九曲回肠状,在急流的冲刷下,大堤坍塌是经常发生的事,九处险段更是如此。所以,一旦堤基垮塌了,大铁牛也要跟着遭殃。随着时光的流逝,九处险段先后都发生过坍塌,那大铁牛自然也是一只只地滚到江水中去。到了民国,九只大铁牛仅剩下两头,即黑窑厂(沙市太岳路南端)和观音矶险段各有一头。
 
4民国时,游人在观音矶观赏铁牛情景
民国时,游人在观音矶观赏铁牛情景
 
1935年7月初,长江中上游一连下了几天的大暴雨,导致荆江水位猛涨。雨水的冲刷和高水位的浸泡,使荆江大堤的堆金台堤段发生溃口,荆沙再次变成泽国。黑窑厂堤段的那头大铁牛,在这次洪水的侵袭下也滚落江中,九头大铁牛就剩下观音矶险段一头了。
 
观音矶,是一座伸入江心的石围土堆,以用它“挑杀水势”,保护堤身。唐贞元年间,观音矶就已经建成,因为在矶头上建有一座观音寺,故而得名。在这座矶头上,除了有镇水大铁牛外,还有另外两座镇水神物,一是一座七级八面的万寿宝塔,这是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第八代辽王朱宪火节为给嘉靖皇帝贺寿,奉母亲毛太妃之命建的,有“宝塔镇河妖”的意思;二是一尊大石幢,上刻着《尊胜陀罗尼经》,是想借佛法的力量来镇住水妖。一塔、一石幢、一铁牛,虽说都是用来“镇水”的,但也构成了矶头上的独特人文景观。

观音矶上的观音寺始建于唐代,元时被毁,明嘉靖年间又重建。晚清时。来寺中烧香的人不少,有来求观音娘娘送子的,也有来求行船平安的,但更多的人是到这里来玩的。在观音矶可登上万寿宝塔,远眺“江津晚泊”和“虎渡晴帆”两处江景,还可观赏乾隆爷恩准建造的大铁牛,据说摸一下铁牛的鼻子,就能得福消灾,保一家人的平安。可惜的是,后来在建国初期一次整修观音矶险段时,这头大铁牛还是落入江中了。那九头大铁牛,应该至今还躺在荆江河床的泥砂中,如果有一天能将它们打捞上岸陈列,那无疑是一处独特的水文化景观。
 
民国年间,在荆江大堤上还卧着另外两头铁牛,一头在西边的李埠镇,铸于清道光年间;另一头在东边的郝穴镇,铸于清咸丰年间。这两头铁牛是由荆州府、县的官员铸造的,牛身瘦小,牛眼无神,看上去远不及乾隆年的那九头大铁牛气派。
 
(选自《荆州古城往事1876――1949》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