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荆沙人的出行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19-11-26 14:28
张 俊
 
荆州城外两大市,一座是草市,另一座是沙市。草市距荆州城约六七里路,草市人走进城也就喝几杯茶的工夫。沙市离荆州城有十五六里远,沙市人去城里光靠走路则太累人,所以一些沙市人进城公干、做买卖、走亲戚什么的,多会选择舒服一点的出行方式,于是荆沙两地之间就有了用来经营的轿子、乘马和人力车。 
 
从沙市去荆州城有水路和陆路,这陆路又分两条:一条是经马王庙上荆江大堤往西行,从御路口进南门。这条路虽近点,但因为沿途荒芜走的人并不多;另一条是出迎喜街,经赶马台、金龙寺、刘公祠、白云桥、武德、九眼桥入东门,这条路大致与荆沙河平行,人走累了还可以坐木划子,因而走的人也就多一些,一年四季人来人往,显得很有生气。
 
20世纪30年代的荆州城

20世纪30年代的荆州城
 
清末民初,沙市人去荆州城,只要天气好就喜欢去马行租匹乘马,骑着马儿进城。荆州城自古就是荆州府和江陵县衙的治所之地,民国初期,湖北第七行政区(后改为第四区)专员公署和江陵县政府也仍然设在那里,因而骑马在城内热闹的大十字街上缓行,那感觉就像是进了皇城。
 
在沙市的梅台巷尾、赶马台、青龙观、金龙寺等地开有出租乘马的马行,马行也称脚行,租马人花不了几个铜板就可以挑一匹自己喜欢的马。坐在铺有软垫的马背上,由马夫(也称脚夫或赶家)牵着,沿着荆沙河边优哉游哉地行走,一边看风景一边说闲话,人会感到心里舒服。
 
荆州城内承天寺门前的轿子

荆州城内承天寺门前的轿子
 
早年牵马的马夫有不少原是大清荆州驻防八旗军的兵丁,这些人原来吃皇粮,大清政府垮台后多被赶到恩施大山中种田,因不擅长农事,在山里又受不了潮湿气,不少人就又跑回荆沙谋生,有的去沙市码头当了搬运工,有的则到马行当了马夫 。  
 
马夫每天不待天亮就得去马行候客,接了客人跑一趟荆州城,一路上得听乘马人使唤,要快点就得小跑,让慢点就得缓行,既受累又受气。当人力车和脚踏车出现在这条路上后,乘马的这才逐渐变少了。
 
从沙市坐轿子去荆州城,在清末民初时很是普遍。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是官老爷用的,根据其官位的不同,轿子的装饰也会有差异。1948年,德龄公主在她的回忆录中写到她父亲在沙市做官时的那顶官轿:“父亲的轿子是一个华丽的东西,上面有着各种表示他的阶级的装饰品,抬轿需要四人,但有两班轿夫轮流工作。轿子的外壁是绿绒,四面各有一扇玻璃窗,轿子的下部是红色,轿顶下挂着流苏,当轿子颠簸震动的时候,流苏就前后摇摆,好像在跳舞。轿夫们都是穿着蓝色的外衣,绿色的轿子,黑的毡帽,挂着鲜红的流苏,还穿了无跟的黑毡鞋。”
 
20世纪30年代沙市克城路上的人力车和自行车

20世纪30年代沙市克诚路上的人力车和自行车
 
进入民国后官轿就少了,但民轿却经营了很多年。沙市有四大轿行,分别是巡司巷的薛家轿行、赤帝宫(今解放路)的谢家轿行、梅台巷的陈家轿行和洪家巷的苏家轿行。荆州城的轿行则主要集中在顺城巷、大十字街一带。轿行的轿子根据季节不同的会改装为暖轿、凉轿(也称藤轿)和春秋轿。每乘轿子由两个穿青衣的轿夫抬着,既稳当又舒服,有钱人家的老爷及妇孺出行最喜欢租轿子代步。租轿子花费不多,从沙市去一趟荆州城来回也只要十多串钱,但下轿时得给轿夫几文茶水钱。
 
在荆沙两地往来最普遍的还是人力车,也称黄包车。坐这种两轮、有篷顶、带铃铛的车子比乘马舒服,且比坐轿便宜,因而人力车一在荆沙出现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很快让乘马和轿子退出了市场。
 
1912年,沙市履泰和均益两家人力车行先后开业,后来一家兼并了另一家,就改名为履泰益车行,行址在童家花园(今沙市三中)的南侧。履泰益是荆沙之地最大的车行,有人力车350多辆,老板是沙市富商萧止因。萧是沙市居士林的掌门人,但做起生意来却不大讲情面,得罪过不少车夫。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沙市时,沙市人力车工会的胡义发、白玉堂、肖世泰等人把萧止因揪到大赛巷尾的李家大塘开斗争会,如果不是北伐军的夏斗寅保他,差点就把他给枪毙了。
 
20世纪30年代沙市便河脑处的木划子

20世纪30年代沙市便河脑处的木划子
 
1913年,荆州城的张福田创办了大同车业公司,由祝玉山、金荣甫、蔡清泉等人集股投资。祝玉山是董事长,蔡清泉是经理,行址在荆州城南门的护国寺附近(后迁至荆州城内圣公会附近)。张福田等人在官场有靠山,他们为了独揽荆州城内的生意,就不准履泰益车行的车进城。既然大同车行的老板这么做,萧止因也不甘示弱,他让人在进沙市的几条路口把守,也不准大同车业公司的车进沙市。两边的车行闹了好长时间,后来还是经官绅说和才将白云桥划为双方经营范围的边界,并立了一块界石碑。这样沙市的人力车到白云桥后,乘客得换乘荆州的车,荆州那边的车也是如此换乘。虽说在白云桥两边各设有车棚供人力车夫候客,可换乘还是坑苦了乘客,让人怨声不已,直到1933年,湖北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江陵县县长雷啸岑下令拆除了白云桥的界碑,荆沙两边的人力车才可以自由往来拉客。
 
荆沙的人力车初出现时车轮是用木头做的,外边包着铁皮,拖起来很笨重,也容易在石板路上碾出深槽。在20年代后期,一种叫东洋车的人力车出现在荆沙街头,这种车用的是钢丝气胎轮,拖起来轻快又有弹性,人坐在上边也少了颠簸感,因而很受乘客的欢迎。当年大同车业公司一口气就买了100多辆东洋车,还在荆州城内举行了新车游行活动,想以此一举压倒履泰益车行,独霸荆沙人力车市场。
 
人力车行的车只租给车夫,车夫租车要交五六块大洋的押金,还要找两家商铺担保。租金视行情而定,通常是一天一吊钱左右。车夫们早上来车行领车,深夜回去交车,租金当日结算。车行里派有车头,每个车头通常管着二三十辆车,租金由车头负责收取,由他将当日租金交车行入账。车夫出车是每天两头不见日地跑,赚的钱也只能饱个肚子,所以当车夫的多是单身汉,有家的也只能是勉强糊口,生活很是贫苦。
 
民国初年脚踏车(即自行车)被引入荆沙,这种带铃铛的两轮车最受年轻人欢迎,因此租脚踏车骑行的人不少,一时竟成风气。1935年沙市就成立了脚踏车工会,还举办了荆沙第一届脚踏车长途比赛,赛程是从沙市到汉口,报名参赛的高达86人,超过了同年在西班牙举办的环西班牙自行车赛人数。
 
出租脚踏车的车行多设在中山大马路、便河西路一带,每行有车四五十辆车不等。租金是按小时计算,每小时约为100文铜元。每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从便河西路、迎禧街出来的自行车就穿行在荆沙河畔的土路上,被故意按响的车铃叮叮当当地响成一片,吓得树上的鸟雀子四处乱飞。
 
荆沙之间河渠众多,且河道宽深,很利于行船,因而坐船走水路去荆州城,或者是从荆州城去沙市,是许多不赶时间的荆沙人出行的首选。沙市的便河从便河脑起,经便河桥、蜈蚣岭(沙市中山公园东边)、塔儿桥,在金龙寺与荆沙河相汇,荆沙河又与荆州城的护城河相连,因此从沙市坐船可以直抵荆州城下。
 
沙市河道上的木船称作木划子,大划子可载十几人,小的则只装五六人。木划子在码头停靠等客,人装满了就开船。木划子上只一人划桨,从沙市到荆州城沿途停靠便河桥、金龙寺、武德、东门、小北门、西门和南门码头,一趟行程约为一小时。一些坐船嫌闷得慌的人为了混时间,就会带些卤菜酒水,边喝酒聊天,边看两岸风景。
 
船费没有固定价,都是由船主开口要,但也受着行情的约束。1921年之前,从沙市坐划子去荆州城,每客为一个铜板加五十文。1926年涨到每人一角钱,1941年就变成了每人两角钱。遇有乘客要送大宗货物的也可以包船,但价格得另议。
 
1932沙市筑起了一道土城墙,呈弓形的城墙将整个市区都围起来了,城墙外是农田和墓地。逢清明节到来,一家人包一只木划子从便河去郊外踏青扫墓的人较多。便河、荆沙河、护城河的河面上,木划子穿梭一般地来来往往,船头推开的清波拍打着河岸,船上红男绿女的身影倒映在水中,真的犹如画儿一样好看。
 
(本文选自作者正在编著的《民国荆沙往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