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纯富:晚年“发飙”的史地学家

 
作者  收藏   举报   发布时间:  2021-06-15 10:03
张俊
 
荆州历史上,古代有“公安三袁”,即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都是明代文坛“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当代,与公安隔江相望的沙市,也出了个“沙市三袁”,即袁复兴、袁策明、袁纯富。这三人因史地研究颇有名气,故得此雅号。如今,袁复兴、袁策明已经过世,仅存的袁纯富已经七十有三了。
 
1袁纯富在书房
 
袁纯富在书房

清末民初,荆州城南边的城墙上,曾立有三座用青砖砌的毛笔状构筑物,人称“三管笔”,相传是为纪念“公安三袁”而建,寓意荆州的文脉永传。如今,在袁纯富的书桌上摆着个笔筒,里边插着三支毛笔。袁纯畗说:我用三管毛笔来纪念过世的两位兄长。
 
 宜都人杨守敬,是清末民初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袁纯富也是宜都人,他的外婆与杨守敬沾亲。他爱好史地研究,不知是不是那神秘的血脉在起作用。袁纯富说:我母亲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母亲及家族的人对我影响很大。
 
2袁纯富著作之一

袁纯富著作之一
 
 “沙市三袁”中,袁复兴是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袁策明是中山大学地理系毕业的,只有袁纯富是小学文化。但客观地评价,他取得的学术成就,与两位袁兄比一点都不差。他走的是一条类似私塾加自学的路。如今,他出版有《楚国水利研究》《楚国交通研究》(与著名楚文化专家刘玉堂合著),在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达50多篇,在海内外史地学界享有声誉。袁纯富用大半生的学习与实践再次证明了一条定律:文凭虽然重要,但没机遇得到时不必叹息。眼中有风景,脚下就有路。条条大道通罗马,人的比拼是一生的事,又岂在一时得失!
 
3袁纯富著作之二

袁纯富著作之二
 
都说是金子就会发光,其实金子发光还需有挖掘人,而能不能被挖掘人慧眼识中,实在是有些巧遇在起作用。袁纯富踏入社会后,曾在沙市电池厂当采购员。有一次,他乘船去外地采购,与一个叫欧阳鑫的人同舱。这个欧阳鑫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抗战时当过美军在华总部翻译,还参加过远征军作战。解放后在沙市三中当教师,做过教导主任。“文革”期间,他被打成“三家村”成员,下放到一家工厂当采购员。两个采购碰一起,欧阳采购见袁采购途中读历史书,谈起往事就眉飞色舞,就说给他介绍一个叫张永大的老师。

张永大,沙市人。他耳朵有点聋,却是个饱读经史的人。他在沙市三中教过书,当年山西大学想调他去做教授,因故未成。当时外边造反正酣,而他则埋头在做《张居正文集》的注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袁纯富被欧阳鑫推荐给张永大时,张永大起初不肯收他做弟子。也不知后来袁纯富用什么魔法打动了他,使得张永大不仅收了他做关门弟子,而且在晚年倾力栽培他。
 
4袁纯富在整理文稿

袁纯富在整理文稿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永大首先教袁纯富的是做史学研究的“三步经”:要想搞好史地研究,第一步是先把沙市地方的历史弄清楚;第二步是将湖北省的历史弄清楚;第三步才是扩展到全国。为此,张永大先是大量地给袁纯富讲荆沙掌故,再教他读史书时如何去识别“官本”、“殿本”和民间“游击”版本,然后又带着他去做实地考察。袁纯富说:我那时有辆破自行车,张先生就坐在后头,一跑就是一天。纪南城、荆州城等处的历史课,张先生都是在现场讲的。袁纯富还从夏艺圃、徐树楷等沙市名师学习过,但张永大无疑是袁纯富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恩师。时隔多年之后,他在张永大百年诞辰时写下一段话:“能知天下事,今已立著,名传四海,焉能忘吾师真谛之教诲。”他让人将这段话用书法写了挂在书房壁上,以日日与恩师相伴。

袁纯富在诸名师的教导下苦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水经注》等典籍,日子长了,肚子里的货也就多了。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华气氤氲就会被人注意。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之际,不少地方就请他去讲课,一来二去,他的才华就被沙市文化部门领导看上了。后来上头一纸调令,让他进了重新组建的沙市市博物馆,不久他又当上了馆员、考古部主任。
 
6袁纯富收藏的古籍珍本

袁纯富收藏的古籍珍本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袁纯富深明此理,也没白当考古部主任。有一天,他骑自行车从沙市东区的周良玉桥路过,看见一处工地正在施工。职业的习惯让他走近去看个究竟,这一看,他就从破碎的陶片中发现了大线索。后来,市里从省里、北京大学请来专家考证,认定该地是一处商代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了铜渣,出土了大型青铜礼器。这座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表明当时的商人过着定居生活,且人口密集,崇尚巫术,奉行奴隶制,有着较为发达的畜牧业和青铜业。此后,沙市周良玉桥商代遗址被载入历史史册,而袁纯富的名字也渐为考古界所熟知。
 
7 1986年,袁纯富(右三)与同事在新修的张居正墓地

1986年,袁纯富(右三)与同事在新修的张居正墓地
 
荆州,是楚国郢都所在地,楚人在此立国,历20代楚王,长达411年,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为更好地解读楚文化,也为更好地从事考古工作,袁纯富将做学问的目标锁定在先秦历史研究方面。他与谭其骧、石泉、俞维超等大师建立了联系,他还被市里送进复旦大学进修。理论与实践的逐步丰富,使他感到有话要说,于是较早就写出了《试论江汉地区原始文化的地理诸问题》《试论春秋时期的楚国道路》《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等一批有份量的论文。这些不仅奠定了他在史地研究中的学术地位,也为他后来著书立说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几十年来,他就是沿着这条崎岖小道不断攀登,最终在山顶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如今《楚国水利研究》《楚国交通研究》已成为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的名字也被载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
 
8收录袁纯富辞条的辞典

收录袁纯富辞条的辞典
 
袁纯富作为一个学者,在注重自己著述的同时,也关注眼下荆州的文化建设,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说荆州展示三国文化,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还有更深厚的吴越文化值得去重视。例如,荆州曾经是春秋吴越时最大的船舶制造地,所造的巨船通江达海,对内陆与沿海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外洋诸国的联系都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最近,他又在写《荆州市长江南岸地区诸水系的演变过程--兼谈“岷山导江,又东至于澧”》的长文。他希望讲好这些历史往事,对揭示荆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荆州城市形象宣传,助力经济与文旅事业发展发挥出作用。
 
 袁纯富在市文博部门工作多年,知道的事情多,也很热心为上门求教的人答疑解惑。有一次,有人问他:现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陵园里葬的遗骨是否是真的?因为网上说“文革”中张居正墓被掘后,尸骨被一把火烧了。他听罢摇摇头说:1967年春,沙市的红卫兵掘开了张墓,尸骨的确遭扬弃。市文博部门闻讯后,第二天就派胡成祖、许家彬去现场查看。当时棺木四散,葬衣成碎片,张的头骨被扔在一个水坑里。胡、许二人知道保存遗骨的重要,于是当时就在现场挖坑埋好了头骨。1986年重建张居正墓时,我与许家彬等人都去了。根据许的指认,我们挖出遗骨重葬。当时用一只青花坛子,完整地装入了张的头骨。后来市里再建张居正陵园时,迁移的就是这只青花坛子,所以现陵园里的张居正遗骨当然是真的。胡成祖已经过世,许家彬在外地养老,幸亏还有袁纯富,这才澄清了这桩疑案的迷雾。人称袁纯富是“活字典”,这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9本文作者(右)与袁纯富留影

本文作者(右)与袁纯富留影
 
袁纯富退休十多年了,他是退而不休,不是自己外出去考查,就是给人请去讲学。但他深知生命有限,余生也不多,所以近些年来,他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著述上。他目前正在写两本书,一本是有关湖北省古代交通史的,另一本是有关楚国战争的。他说:搞这些事蛮吃亏咧,每天一早就开始写,中午吃碗面后小睡一会,然后又接着写,晚上才喝点小酒犒劳一下自己。写完一篇大稿子,得休息几十天才能恢复元气。
 
俗说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但这话对袁纯富来说绝对不管用。如今的他身板笔直,脸有血色,说话中气十足,两眼亮而有神。他的记忆力极好,说起一些人名、地点、时间,不必翻资料,脱口就来。
 
沙市人形容一个人处于做事快而多的亢奋状态时,常说这人是在“发飙”。晚年的袁纯富没有进入安逸期,他年轻时就勤奋,现在更是处在“发飙”期。所谓厚积薄发,春华秋实,他要将全部心血化为青史,把一瓣心香留在楚天大地。
 
2021年6月14日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