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作为天门市重要的生态节点、防洪度汛关键点、中小流域治理的重难点,近年来,天门市持续加大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力度。中国化学十六化建联合三峡集团及天门市政府共同打造的示范工程——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以2.1亿元总投资撬动十余年生态顽疾破解,用政企协同的“沉湖经验”,书写了生态效...
中华建设网讯 作为天门市重要的生态节点、防洪度汛关键点、中小流域治理的重难点,近年来,天门市持续加大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力度。中国化学十六化建联合三峡集团及天门市政府共同打造的示范工程——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以2.1亿元总投资撬动十余年生态顽疾破解,用政企协同的“沉湖经验”,书写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的绿色答卷。
政企同心筑根基
“规划共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赢”,是沉湖项目破解治理难题的核心密码。作为央企代表,十六化建与地方政府构建起权责清晰的合作框架:政府部门锚定防洪安全、生态修复等公共服务核心需求,全程把控政策引导、规划审批与质量监管;十六化建所属第一分公司项目团队发挥技术积累、资金优势与管理经验,高效整合施工资源、优化建设流程,高效推进工程进度。
这种协同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水利工程资金分散、权责模糊的困局。双方联合成立项目指挥部,每周召开进度协调会,针对淤泥质河床施工、生态保护等难点问题共同决策。从清淤疏浚的方案优化到堤防加固的工艺选择,政企双方始终目标一致,将“短期建设”升级为“长效治理”,为项目高效推进筑牢制度根基。
生态蝶变显价值
“以前河道淤塞,汛期怕淹、旱季缺水;现在水清岸绿,鸟来了、收成好了!”这是沉湖沿岸村民对治理成果的直观感受。项目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理念,将生态修复贯穿治理全过程,让昔日的“水患痛点”蝶变为“发展支点”。
通过清淤疏浚释放河道生态空间,累计清理淤泥约38 万立方米,水体自净能力提升60%,让死水变活、浊水变清;采用预应力管桩护坡工艺,将工程寿命延长至百年,既稳固了堤防,又为水生生物营造了栖息环境。生态改善的连锁效应持续显现,观测到的白鹭、野鸭等水鸟数量较施工前增长 3倍,沉湖成为候鸟迁徙的“新驿站”;沿岸两万余亩耕地灌溉水源水质显著提升,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生态好”与“收成好”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科技赋能强支撑
在政企协同框架下,项目突破传统水利建设局限,推动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双方共同采取措施提高现场水文站的功能,实时监测水位、水质、堤防状态等数据,使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为生态保护与防洪调度装上“智慧大脑”。
施工中,项目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赋能,推动治理从基础达标向功能跃升跨越。针对幸福河淤泥质河床易塌陷的难题,创新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桩+杉木桩”复合工艺,既解决了边坡稳定性问题,又为小型水生生物打造了“水下家园”;沉湖二站进水渠实施“清淤+混凝土护坡+生态砖护坡”组合方案,同步提升行洪能力与水体净化效果,这些由政企联合攻关的技术成果,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后期运维成本。
民生福祉结硕果
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幸福河5.563公里、沉湖二站进水渠1.665公里、连通渠2.675公里的治理任务,建成箱涵4座、改造涵闸2座。更让百姓欣喜的是,堤顶道路与原有通勤道路被改造为集生产生活、防汛检查于一体的综合性道路,村民出行时间缩短近一半,防汛巡查效率提升80%,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年调蓄水量增加60万立方米——这组数据背后,是水患之忧的彻底解除,是农业灌溉的稳定保障,更是绿水青山向幸福生活的价值转化。
从一条河的焕新,看央企与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从一汪水的变清,见“两山”理念的实践落地。天门市沉湖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证明,政府与央企各展所长、共担责任,绿色将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十六化建将继续以匠心守护碧水清波,让更多“沉湖故事”在神州大地绽放,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李德政)
下一篇:湖底"织"毯护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