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浙江温州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维持山水林田湖草等原生态,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干预,特别是深入贯彻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加大样板区试点创建规划范围内生态湿地的保护修复,对鸟类迁徙和繁衍生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实施“风貌创建+湿地海洋保护”策略
扩大覆盖面积。两年来,各地累计申报风貌样板区创建项目51个,数量居全省第2,覆盖面积286.25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如果算上海域,面积将大幅扩大。如全市已建成7个海洋保护区,总面积640.74平方公里,数量和面积均位于全省前列,沿着乐清、龙湾、洞头、平阳、苍南、龙港海岸线均谋划了沿海样板区。
生态保护优先。各类创建项目中均贯彻生态保护理念,永嘉岩头-枫林等19个县域风貌区注重原生态,保留乡镇的农田和海洋、山水、林地格局,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完备;乐清中运河等11个城市新区,鹿城南塘-东屿电厂等5个传统风貌区,洞头海峡同心等4个特色产业区均考虑了滨水因素,在创建中融入动植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金海湖原先是盐碱地,通过十余年的治理和树种选育,土壤、水质逐渐改善,为水鸟栖息繁殖创造了基础条件。坚持因地制宜。洞头大门-鹿西“海外桃源”县域风貌区在方案编制中充分考虑生物的迁徙规律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较好的保护了红嘴鸥、黑鸢、远东红颈鸟等候鸟和水鸟,维持和促进了鹿西乡鸟岛的生态系统。乐清中运河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中心公园水系环绕,上接发源地,下连清河公园和出海口,拥有优质的生态基底,实施过程中均匀分布绿廊、绿地和树林,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二、开展“蓝色海湾+生态本底修复”行动
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温州市有滨海湿地资源近50万亩,自开展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试点行动以来,全市红树林湿地面积增加一倍,已达400多公顷,占全省的75%,苍南沿浦湾、龙港鳌江河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水质净化效果明显,滩涂湿地已然成为黑脸琵鹭、黑嘴鸥、黄嘴白鹭等珍稀鸟类栖息的家园;龙港发现6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刷新温州市鸟类记录。
修复海洋生态廊道。灵霓大堤曾让鱼群洄游受阻,河口性鱼类减少了近20种。洞头通过大门-鹿西“海外桃源”县域风貌区创建、蓝色海湾破堤通海、生态海堤工程等整治行动,让人工隔开15年的“两片海”重新连通,修复受损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为瓯江流域的鲈鱼、凤鲚们“让路”,累计完成清淤疏浚157万平方米,修复沙滩10.51万平方米,建设海洋生态廊道23公里,新增常驻候鸟20余种,打造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景象。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城市新区风貌区中的生态湿地较好的起到了维护自然环境平衡和稳定、净化水质、调节水位的作用,同时也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成熟的栖息和繁殖条件,如温州湾湿地是世界九大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路线补给中转站,被国际鸟盟列为重要鸟区,包含灰鹭、金眼鸻等多种珍稀鸟类;龙港月湖中心广场生态湿地是城市中难得保持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秋冬季节,有大量的候鸟来栖息和觅食,包含灰鹤、大天鹅、雅鹭等;瓯海榕情三垟湿地公园共有鸟类15目44科83属122种,其中中国特有鸟类1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3种。县域风貌样板区永嘉楠溪江流域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级以上,2023年检测到4只中华秋沙鸭,为温州仅有。
三、促进“样板创建+共同富裕示范”融合
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同步。通过海域整治和样板区创建,洞头海藻场恢复3000平方米,周边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达到了94.8%,年固碳近200吨,紫菜羊栖菜年吸碳近14000吨,全区海水养殖面积已达5.4万亩,年产值6.7亿元,被授予“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海水生态养殖的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旅游开发和样板创建共振。各大风貌区内的主要建设岛屿和海湾在成为候鸟迁徙中的良好栖息地的同时,也同步打造成为生态环境极佳的旅游景点,诸多“追鸟人”蜂拥而至。洞头海洋经济乘势崛起,滨海旅游做特做精做优,近5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年均增长20%。岩头-枫林风貌样板区借助生态滩林,与厦门怒放青春传媒签订13亿元框架协议,举办Rocktown音乐节等,2022年旅游消费效益超1.25亿元;今年4月,为期两天的楠溪江星巢音乐节入场乐迷共计近两万人次,带动永嘉旅游消费约1.3亿元,整合带动了周边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产业链;金海湖原先人迹罕至,金海湖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成功创建后人气旺盛,亲子活动、夜间消费需求强烈,大幅提升区域消费水平。瑞安曹村-马屿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风貌样板区引入皮划艇、画舫船、摩托艇、水上飞人等多种水上体育休闲体验项目,年产值约150亿元。
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相生。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区内海洋生物物种繁多,有鱼类397种、虾类79种、蟹类128种,海洋贝类有403种,贝藻类种数约占全国的29%以上。南麂列岛同时是海洋鸟类栖息处和越冬繁殖场,已纪录鸟类40种,其中留鸟18种,夏候鸟12种,冬候鸟和旅鸟共9种,不仅种类可观,而且数量甚多,下马鞍岛曾一次记录到2000余只,其中以黑尾鸥、白鹭等属国家级保护的鸟类为主。同时,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片区产业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下一步随着洞头大门-鹿西、乐清芙蓉雁荡、泰顺泗溪-三魁等县域风貌区的创建,温州将重点思考在城乡规划中如何留出野生动植物“视角”,划出自然过渡区,对保护候鸟迁徙等减少人为干扰,为大自然和动植物保留缓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