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2025上半年财险业稳健前行:龙头险企领航价值转型,新能源车险首现盈利 “破局”

发布时间:2025-09-08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摘要:2025年上半年,我国财产保险行业交出了一份稳健答卷。透视多家上市险企的中期业绩不难发现,财险业正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中承担更大责任。

2025年上半年,我国财产保险行业交出了一份稳健答卷。透视多家上市险企的中期业绩不难发现,财险业正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中承担更大责任。

 

 

结构优化发展稳健

 

2025年上半年,财产保险行业整体运行稳健,承保质效持续改善,行业格局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从整体看,中国人保财险、中国平安产险、中国太保产险3家龙头险企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079亿元,占据约63%的市场份额。其中,人保财险保费收入3232.82亿元,同比增长3.6%;平安产险1718.57亿元,同比增长7.1%;太保产险1127.6亿元,同比增长0.9%。综合成本率方面,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分别为95.3%、95.2%和96.3%,均较去年有所下降,承保盈利水平明显提升。

 

综合成本率下降的背后,是各家公司在费用管理、风险定价和理赔管控上的协同发力。人保财险总裁于泽表示,公司法人业务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得益于费用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化定价模型应用;同时,“报行合一”改革让非车险定价更为规范,为改善盈利奠定了基础。“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经营行为与其向监管部门报备的条款、费率等要保持一致。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也认为,“报行合一”改革让车险定价逻辑更加透明,行业竞争逐步回归理性,从而促进了公司综合成本率的持续改善。

 

中国平安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则强调,车险费用优化及保证保险业务扭亏为盈是推动盈利的关键,科技与人工智能在核保、理赔、定损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有效压降了赔付和管理成本。

 

其他险企表现同样亮眼。阳光财险上半年实现原保费收入252.7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非车险收入同比增长12.5%至127.8亿元,占比超过50%。公司承保综合成本率98.8%,同比优化0.3个百分点,实现承保利润2.9亿元,同比增加0.9亿元,展现出非车险板块的增长潜力。

 

再保险市场释放积极信号。中国再保上半年财产再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23.38亿元,境内业务综合成本率95.83%,境外业务86.95%。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表示,公司通过优化业务组合和强化风险管控,有效提升了利润边际;同时中再巨灾持续研发和迭代巨灾模型,为行业提供了更为精准的风险定价和防灾减灾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财险业正逐步告别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迈向更加注重价值驱动和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新能源车险提质增效

 

车险是财险行业的基本盘,也是最能折射竞争格局和政策效果的领域。过去几年,新能源车险因赔付率高、维修成本高而长期处于“增收不增利”状态。随着行业加快费用管控、推动与车企深度合作,2025年这一板块迎来结构性改善。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4.1%升至19.8%,并首次实现了承保盈利。俞斌直言:“新能源车险已经进入盈利空间。”不过他也提醒,商用车综合成本率仍在100%以上,下半年压力不容忽视。

 

中国平安产险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实现正向承保利润。谢永林表示,盈利的取得并非易事,其背后是公司在持续创新的同时,运用科技改造核保、理赔、定损等流程,提升运行效率和定价能力,通过综合施策推动成本率下行。

 

中国人保财险则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新能源车险市场份额达34.2%,高于燃油车险2.7个百分点,并率先迈出“出海”步伐——今年年初在香港实现首单,6月又在泰国落地,成为国内首家新能源车险海外拓展的险企。中国太保也积极加快国际化布局。上半年,太保产险携手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MSIG)及中怡保险经纪,与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30.8万辆,同比增长84.6%。业内专家指出,“盈利+出海”正成为新能源车险的双轮驱动,未来将成为财险公司角逐的重要赛道。

 

与此同时,非车险业务在财险市场中的比重也在提升。人保财险上半年非车险保费收入1792.2亿元,同比增长3.8%,农险、责任险和企财险综合成本率均改善,但意外险、健康险的成本率升至101.8%。太保产险非车险收入591.54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健康险实现扭亏为盈。平安产险非车险收入632.46亿元,同比增长13.8%,健康险综合成本率降至89.8%,优化幅度达6.1个百分点。

 

今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非车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非车险“报行合一”进入落地倒计时。“若非车险‘报行合一’能够顺利落地,将有助于行业回归保险本源,遏制不规范竞争,推动费率合理厘定,进一步提升承保与风控能力。”于泽表示,据业内预计,该政策有望于四季度实施,对2025年业绩形成积极支撑,并在2026年带来更显著的改善。

 

科技推动风险减量

 

科技已成为财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车险和农险在大模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下不断进化。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等头部险企已普遍应用智能理赔、视频查勘、无人机巡田等手段,推动“即拍即赔”“天地一体化监测”落地,提升效率与客户体验。

 

农险方面,卫星遥感与物联网平台正成为风险监测的标配。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在江苏、河南等地试点智能平台,实时采集农田数据,为农户提供风险提示和防灾建议。阳光财险利用无人机在灾害救援中快速完成勘测,并在24小时内预付赔款,缓解农户资金压力。

 

同时,风险减量逐渐成为行业新赛道。人保财险上半年出具数字风勘报告超190万份,为近3000万个人客户和400万法人客户提供风险减量服务。中国再保则上线“中国巨灾风险地图”,通过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提升灾害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并在河北、湖北、陕西等地推动综合巨灾保险项目,帮助地方政府健全灾害应急与财政保障机制。

 

“巨灾保险不仅是市场需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庄乾志介绍,中国再保旗下巨灾公司近期完成增资扩股,进一步强化了在集团“一体两翼”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作为我国唯一的巨灾科技公司,中再巨灾专注于台风、地震、洪涝等巨灾模型研发和风险管理技术服务,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今年入夏以来,北京、河北等地发生严重内涝和洪涝灾害。于泽表示,今年大灾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但单一损失不大。人保财险将通过优化定价、承保与再保安排,统筹应对大灾和重大事故,降低对整体业绩的冲击。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无差别救援”已成为行业共识。不论是不是客户,保险公司都会第一时间提供援助。这种从“赔前预防、灾中救援到赔后补偿”的风险减量模式,彰显了保险业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

 

透视2025年上半年财险业表现,可以看到行业在“报行合一”改革、反内卷治理和科技赋能的共同作用下,加速构建多元化风险保障体系。随着更多政策落地与技术应用深化,财险行业将在支持实体经济、保障民生福祉和服务国家治理中展现更大作为。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