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是新时期做好一切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为新时期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南。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是新时期做好一切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为新时期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南。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需求结构分化和品质提升是驱动住建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动力,主要可体现在人和物的两类需求。
人的需求层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住房新供应。随着我国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占比达17.1%),居民对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需求提升,更加关注“五度”(高度、温度、湿度、净度、亮度),对公园绿地、社区服务中心、防灾设施等配套设施要求更高。二是人口结构变动催生多元居住供应。随着我国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深,新修订的《住宅项目规范》针对性提出层高3米、4层及以上建筑加装电梯、卫生间增设安全扶手等强制性要求,将“六防”标准中防摔、防撞等适老适幼细节纳入建设管控。同时,青年人社交需求旺盛,要求具备共享厨房、健身房和自习室等公共空间。此外,要加强对“00后”住房需求的研究。三是新供给要匹配新需求。中指院调查显示,市场上超六成受访者理想的居住面积集中在90-140平方米,但是140平方米以上的新房供应占比增加,出现“豪宅化”趋势,供需不匹配状况亟待改善。
物的需求层面,一是房屋和设施老化引领新供应。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城镇既有房屋中房龄超过30年的接近20%。城乡范围内仍有一定规模的C、D级危房,要加快房屋品质提升行动,建立房屋安全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质量安全保险等三项制度,筑牢全生命周期安全底线。二是城市治理催生新供应。为了及时探知煤气泄漏、管网老化等安全隐患,需要强化科技赋能,加强科技投入。如重庆、无锡等地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安装管网监测传感器超10万个,将管道泄漏等问题处置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6小时。三是AI技术引导新供应。数字化时代AI技术创造出能主动感知、动态响应需求的智慧化居住生态,催生人们对智能、灵活、健康居住空间的新期待,要加强对AI技术对住房需求影响的研究。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标准重构与服务升级,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想人之未想”,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需求的转型。
一是“好房子”建设激活新需求。“好房子”要实现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运维,践行“6633”建造要点(六不、六防、三省、三要),以更好地供应挖掘新需求。例如,呼和浩特市中海被动房项目可实现墙体保温隔热与自然通风的精准平衡,打破人们对原来被动房沉闷不通风的刻板印象,数百套房源上市即售罄。此外,每年举办的全国“好房子”科技展提供平台宣传好房子新技术、新产品等,有利于激活需求。
二是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创造新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并非简单的“补短板”,更是激活市场、创造新需求的战略支点。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通过精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住品质,使保障房不仅“有得住”,更能“住得好”,有效满足城镇工薪收入群体和各类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三是城市治理精细化满足新需求。以“城管进社区”和“一网通办”等为代表的服务创新,有利于精准化、精细化、即时化解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如无锡219名城管队员进入社区“两委”任职,建立“党组织牵头、队员主理、居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通过“吹哨报到”机制解决垃圾分类、违建治理等诉求超3万件,矛盾化解率提升40%。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是民生需求与发展动能的同频共振。要坚决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深化实践探索,为推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注入持久动力。(赵安然)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