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落实落细《行动方案》提出的...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落实落细《行动方案》提出的9大类、32项具体任务,明确各项任务牵头部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的有力抓手。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韧性城市建设要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行动方案》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树牢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可感可及”。一是筑牢安全底线。从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市等不同空间维度对安全提出要求,比如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数字档案和隐患消除机制、强化社区安全隐患防治、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深化“CIM+”多领域应用等。二是补齐民生短板。比如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指导纳入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范围的城市,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儿童托管、家政便民、文化休闲等社区服务,优化设施布局,提高居民服务便利性、可及性。三是提升生活便利度。比如鼓励地方建设城市智慧停车服务管理平台,逐步完善信息查询、车位预约和共享、路线导航、无感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车资源使用效率,解决停车位紧张难题。
坚持数字赋能,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行动方案》强调探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重要路径。一是数字赋能城市安全。比如推动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以筑牢城市安全物质基础;推动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以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发展智慧住区以加强秩序维护和安全隐患防治;统筹建设城市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以夯实房屋基础信息与安全隐患数据;提升房屋建筑管理智慧化水平以提升房屋安全水平。二是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从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到发展智慧住区,再到完整社区建设,最终延伸至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细。三是数字赋能经济发展。比如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鼓励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构建涵盖设计、生产、施工、技术服务的产业链,让数字科技成长为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重点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工程,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碎片化开展,就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协同发力中打开新局面。一是加强部门协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住建、发改、工信、公安、财政等多部门共同推进,深化部门间沟通协作,方能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数据共享。在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前提下,探索推动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三是加强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引导,吸引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比如鼓励企业发挥技术、资金优势,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公众积极参与城市风险隐患排查、为发展智慧住区建言献策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篇章已经开启,这既是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积极响应和具体落实,也是结合当前城市发展实际、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建设韧性城市的现实选择。未来还需各方共同努力,汇聚多方智慧,把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全力以赴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刘亚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