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政研观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

发布时间:2025-09-15 17:07 来源:中国建设报

核心摘要: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次会议强调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提出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核心引擎。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次会议强调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提出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核心引擎。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理念创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先导和核心。一是从物本导向到人本导向。传统城市治理中存在明显的“物化倾向”,创新城市治理理念,就是要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要淡化“管”的色彩,强化“治”的合力,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二是从碎片管理到系统治理。传统单兵突进、条块分割的碎片化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多维挑战。创新城市治理需要确立系统思维,将城市看作有机生命体,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协调相关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等各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实现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性治理的转变。三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城市治理需要具备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城市治理问题,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模式创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实现路径。一是健全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好“一委一办一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城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运用“接诉即办”“吹哨报到”等机制,快速响应、条块协同、高效解决群众多元诉求。二是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权责一致、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是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做到宣传、服务、管理、执法进社区,推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四是完善多元主体参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居民、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制度机制,创新市场主体参与机制,通过特许经营、政企合作、全流程一体化运营等多种形式以及相关财税、金融、土地等支持措施,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治理、盘活城市闲置低效存量资产。

 

创新城市治理手段。手段创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和关键支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出台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的顶层指导性文件,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提高法治化水平。法治规范是创新城市治理的基础手段。立法先行,依法治市,城市政府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疾,实现“治理”与“法治”的深度融合。要完善城市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推动智慧赋能。智慧赋能是创新城市治理的核心技术手段。要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治理智能中枢,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和相关基层智慧治理平台互联互通,精准识别城市治理痛点,提升问题发现处置能力,从“接诉即办”转向“未诉先办”。四是弘扬城市文化。文化浸润是创新城市治理的柔性手段。要将文化作为城市特色内核,努力让城市文化认同成为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提炼城市工作的关键词,激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赢得最广泛最坚固的群众基础。

 

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不仅要求思想理念变革、协调能力提升、政策手段创新,也需要城市法治、文化、技术的全面提升。通过城市治理理念、模式、手段的全面创新,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富智慧、更有活力、更具魅力,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尊重和归属感。(李昂臻)

 

 

1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租房乱象如何破?新规施行!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