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乾隆不仅是位封建皇帝,还是位兼具文学青年的情怀,喜欢写诗。他一生作诗四万余首,数量之巨堪称古今之冠。这份对诗的痴迷,早已融入他的日常——哪怕看见了闲花野草,也总要吟诗一首,以志其事。
皇帝赋诗的蒲公英
王秋和
乾隆不仅是位封建皇帝,还是位兼具文学青年的情怀,喜欢写诗。他一生作诗四万余首,数量之巨堪称古今之冠。这份对诗的痴迷,早已融入他的日常——哪怕看见了闲花野草,也总要吟诗一首,以志其事。
寻常如蒲公英,自然也写入了他的诗卷。这位皇帝前前后后竟为蒲公英写过五首诗,可见其对蒲公英情有独钟。或许这些诗未必深合“诗言志”的古训,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能让帝王在花花草草间留下笔墨,于蒲公英而言,也算一桩幸事。他在《题邹一桂花卉小册》中写道:“蒲公英色黄如菊,一柄惟擎一朵花。三杈九英太著相,野葩持此傲陶家。”还在《题钱维城四季山水花卉册》中咏道:“野草闲花各弄芳,但言其色不言香。却如一个金盘里,置得双鱼供客尝。”虽不知这些诗作是否经御用文人纪晓岚润色,但其通俗易懂的风格,分明可见这株野草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有句千古名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句比喻精当,语言凝练,道尽时光无情与人事更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往复,写尽时光流逝的必然;“花相似”与“人不同” 的对照,又凸显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怅惘,耐人寻味。
斗转星移,自乾隆皇帝为蒲公英服饰之后,二百年光阴倏忽而过。前些年去故宫里游览,看见太和殿前面的石砖地缝中也长着一些蒲公英。应该与乾隆见到的属于同一宗族,可能就是那些蒲公英的“孝子贤孙”。它们并没有因为生长在旧时的皇宫里而受到格外优待,而是任凭有人践踏,却依然生生不息。
我们住的小院距离皇城根不过十里,院内的草坪上,也冒出了不少蒲公英。想来该与乾隆眼中的那株蒲公英“花相似”,很可能就是从太和殿的院子里飘过来的,具有“皇家血统”,只是赏花者早已换了人间。它们夹杂在物业公司高价购置的草坪里,悠然生长;园丁浇水时,便对这份借光蹭水的优待乐享其成。更难得的是,院子里的犄角旮旯、石子小路的缝隙,都成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沃土。
这些蒲公英从不在乎生存条件,只要给它一点泥土或水分,它们就能扎根,然后拼命生长、开花、结果,它们的种子再随风飘向四面八方。这份顽强的生命力,让它们的地盘悄然扩展,将园丁买来草坪中的草挤得东倒西歪。在同等生活条件下,蒲公英身高、体胖、仿佛鹤立鸡群,盛气凌人,远胜于那些高价草。有的园丁看不下去了,随手将几棵长势高大的蒲公英连根拔起,丢弃在垃圾堆……
院中的石子小路蜿蜒着穿过草坪,并非鲁迅所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是小区初建时特意铺就的。路上用各色鹅卵石拼出图案,倒像一条带着艺术气息的小径。有些蒲公英偏要在这石子路上扎根——见了地缝就钻进去,在石缝里扎根、展叶、开花,给寻常日子添一抹温情,也完成自己短暂却完整的生命旅程。
鹅卵石与水泥砌成的小路,因那些拼花图案更显别致。穿薄底鞋走在上面,足底传来微微的触感,恰似一场轻柔的按摩。院里人总爱在此散步闲谈,惬意从心底漫上来;也有人流连忘返,边走边谈古论今,畅叙情谊……
行色匆匆的脚步踏过石缝,多半不会留意脚下的蒲公英。毕竟它们“本不该”长在这里,踩上去也无甚异样。可蒲公英从不在乎——像一群不屈的战士,等人走过,便舒展被踩扁的身子,倔强地挺立起来。我想起大庆石油工人的豪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是铁人精神的顽强,彰显劳动者的创造力;而蒲公英不声不响,默默承受践踏,依然活得蓬勃向上,身上多了几分逆来顺受的柔美与坚韧。
蒲公英的根是黑褐色的,粗壮如耄耋老者青筋虬结的手,紧紧抓住石子路与大地,从水泥和石子干裂的缝隙里汲取水分与营养。正是这不起眼的根,支撑着它在逆境中茁壮成长。春日里,它悄悄探出头,嫩绿的叶子舒展如人类的新生儿,好奇地打量这多彩世界;而后抽出花茎,顶端托着小小的花苞,像颗沉睡的星;不久花苞绽放,头状花序金黄灿烂,宛如微型菊花。由此说来,乾隆皇帝观察还是挺细心的,他所写的“蒲公英色黄如菊”是仔细观察得出的诗句,确实很形象。它们在阳光下闪烁着不耀眼却醒目的光,比高价草坪更显生动鲜活。
花期过后,金黄“如菊”的花朵会化作白色绒球——这是蒲公英最独特的模样。我至今记得小学课本里对它的浪漫描述:绒球上的每颗种子都带着白色冠毛,像穿羽衣的小精灵。风一吹,绒球散开,种子便乘着风的翅膀启程。它们无拘无束,漫无目的地飞向田野、河滩、以及未知的远方,落到哪里,就在哪里孕育新生命。这是一场关于自由的迁徙,也是一曲对获得新生的期盼。
蒲公英是野草,也是大自然的馈赠。其药用价值在《唐本草》《本草图经》《医林纂要》等典籍中皆有详述:菊科蒲公英的干燥带根全草,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味苦甘、性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花蜜则可美容养颜、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用来泡水,初尝微苦,细品却有回甘与清香,那股清冽在水中弥漫,让人神清气爽。
说蒲公英是药食同源的珍宝,毫不为过。嫩叶与花可生嚼、可清炒、可做汤,都是难得的美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粮食紧缺时,地里的蒲公英曾是人们挖野菜的首选。我刚刚上学时曾经吃过,生嚼时脆滑中带点独特的苦味,凉拌后搭配其他食材,能中和那点苦,便成为餐桌上的别致风景,还富含多种营养。我小时候养过兔子,它们对鲜嫩的蒲公英爱得痴狂,像“老鼠爱大米”般贪食——这野草为小兔子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还能提高免疫力,让小家伙们健康长大。我们那时就知道,兔子的皮毛很珍贵,可用于出口创汇。
漫漫历史长河中,蒲公英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异名多达十几个,名字越多,越见人们的偏爱:隋唐时叫凫公英、蒲公草,宋代以后又称地丁、金簪草……每个名字都凝结着彼时人们的认知与情愫。在众多文学与医药典籍中,它的身影从未缺席,见证着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
人们还给蒲公英起了不少花语,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给的名字最浪漫——“无法停留的爱”,像极了它的种子:随风起舞,飘然而去,却带着对爱情的执着扎根大地,倒有几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江湖气。
蒲公英的出生,本就是对“自由”的诠释。那是它与生俱来的品格:崇尚无拘无束,随心所欲,随风飘荡,随遇而安。
它的“顺其自然”,从不是对生活的妥协,而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面对风雨坦然处之,不抱怨,不强求,能生存便安家落户,繁衍后代。不适于生存时,就蛰伏在人们关注不到的角落。
蒲公英的“勇敢”在花草中也属罕见:独自远行的勇气,在未知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这象征着坚强、自信、希望与清纯,每一种寓意都让人肃然起敬。
蒲公英是平凡的小草,却用一生诠释着生命的顽强、自由的可贵、勇敢的力量与希望的美好。它在风中歌唱,唱对生命的热爱,唱对未来的憧憬,唱对大地的赞美。那歌声轻柔而坚定,飘进每个懂得欣赏它的人心里。
蒲公英有顽强的生命,也有动人的身姿。待至成熟后,便随风飘向远方——那远方,恰是故乡的方向。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