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城乡记忆

铭刻与展望 ——写在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

发布时间:2025-09-03 10:53 来源:本站原创

核心摘要:八十年前 两颗升腾的蘑菇云 震慑了不肯罢休的日本天皇 逼迫日寇举起了白旗 从此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抗日战场

 

铭刻与展望

——写在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

胡贵玉

 

 

 

八十年前  两颗升腾的蘑菇云

震慑了不肯罢休的日本天皇

逼迫日寇举起了白旗

从此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抗日战场

 

八十年后  中国已经足够强大

强大到任何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中国曾经的屈辱苦难

依然灼痛亿万人民的心腔

 

沿着时间的长河

走进中国抗战历史的回廊

从松花江畔折断的芦苇

到黄浦江底沉默的桅樯

 

从太行山上未冷的弹壳

到湘江水中不散的寒霜

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

在这战火纷飞中淬炼成钢

 

翻开血泪的篇章

触摸那发烫的城墙

回首那段不愿启齿的屈辱

思绪如奔腾的黄河长江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

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

日寇种下的深仇大恨

已深深刻进骨髓永世难忘

 

十四年的硝烟弥漫

十四年的屈辱创伤

十四年的枪林弹雨

十四年的顽强抵抗

 

十四年的不懈努力

十四年的民族坚强

十四年的意志坚守

十四年的铁血铿锵

 

“九一八”事变

中国东三省沦陷于魔掌

侵略者的铁蹄

践踏我国土如此猖狂

 

破碎的家园

在烧杀抢掠中呻吟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

拿起刀枪奋起反抗

 

卢沟晓月

目睹了日寇的残暴血腥

桥头石狮

见证了抵御侵略的顽强

 

永定河水

流淌着英勇将士的鲜血

宛平城呼啸的子弹

让中国人挺起了胸膛

 

淞沪会战

一场血与火的碰撞

血肉筑起的长城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狂妄

 

四行仓库激战四昼夜

八百孤军誓与阵地共存亡

那断壁残墙上的每一个弹孔

谱写了钢铁与信仰的交响

 

平型关的伏击圈里

日本骄横的精锐遭受重创

刺刀挑破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

危在旦夕的战事有了希望

 

在台儿庄烧焦的泥土里

掩埋着未燃尽的星火

那些为血战倒下的身影

站成了中国人宁死不屈的雕像

 

枣宜的晨雾

朦胧着张自忠身先士卒的身影

力战歼敌的信念

弥漫在襄河突围的战场

 

九处刀痕雕刻了将军铮铮铁骨

七颗子弹读不懂壮烈殉国的胸膛

弹尽粮绝殊死拼杀

十里长山挺起中国军人的脊梁

 

破旧棉衣裹着的胸腔里

怀着长白山复仇的星光

杨靖宇用咀嚼的草根棉絮

支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白山黑水之间

游击着李兆麟的抗日力量

踏破兴安山万重

一腔热血英勇杀敌威名扬

 

赵一曼舍子从戎

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敌人闻风胆丧

那刑具桎梏下未曾寄出的遗书

松花江替她写完最后一行

 

抗联八女赴死的决绝

在乌斯浑河的记忆里激荡

那走向江心的坚毅身影

让巾帼英名  千古流芳

 

百团大战的铁轨上

每颗道钉都是愤怒的矛枪

燃烧的枕木竖起的十字架

把侵略者钉在耻辱柱上

 

五壮士投出的最后一颗手雷

伴随着飞崖身影在山谷回响

八百里太行为之震颤啊

就连敌人也惊愕这狼牙山的悲壮

 

至暗时刻的南京

是日寇灭绝人性的丧心病狂

三十万遇难同胞的冤魂

是国人心中永远无法弥合的殇

 

重庆的防空洞里

警报声压不住婴儿的啼哭

母亲用乳汁稀释了惊恐

襁褓里裹着整个民族的希望

 

地道战  地雷战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将侵略者埋葬在

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怒火在枪管里膨胀

射出去的每一粒仇恨

都带着民族复仇的血光

 

当宛平城墙的弹孔里硝烟散尽

密苏里号战舰‌驶进东京港

当卢沟晓月冲破夜的窒息

举起白旗的日本宣布投降

 

当正义之光闪烁在刺刀尖上

胜利的枪声在天空鸣响

当银杏叶飘落钟山

每一片都书写着中国人的铿锵

 

虽然卢沟桥的枪声早已平息

抗日战争的硝烟散尽

虽然东京审判伸张了正义

战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几十年来

那些不知忏悔的日本政客

篡改历史  否认侵略

依然梦游着贪婪的欲望

 

八十年前卢沟桥的石狮

目睹了当年那血腥的战场

三千五百万条生命堆积的仇恨

铭刻着日寇作孽的累累罪状

 

八十年后  幸存者的后裔

我们没有资格替前辈原谅

位卑未敢忘国仇

屈辱要雪耻  血债必须血尝

 

清算吧  清算日寇做下的罪恶

雪耻吧  雪耻中华百年的沉冤

埋葬一个好战的民族

人类就多一分和平安祥

 

抹掉一个战争的策源地

世界就减少一分危险动荡

这 不是正义的残忍

这是世界大同  人心所向

 

八十年了  先烈们

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

正以磅礴之势

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八十年了  前辈们

用热血滋养的这片土地上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

实现中国的百年梦想

 

看吧八十年后的今天

中国已经奏响复兴的乐章

听吧  八十年后的今天

进军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

 

今天的中国

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

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贵玉战友新作《铭刻与展望》这首160行长诗,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以宏大的视角、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对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抒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全诗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开篇通过对比八十年前后的中国,引出对抗战历史的回顾;中间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类型,详细叙述了抗战过程中的重要战役、英雄事迹以及日寇的暴行,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等,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抗战的全貌;结尾则展望未来,强调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以及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重要性。

 

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既能够准确地传达历史事实和情感,又具有一定的韵律美。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这首诗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和纪念,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诗人通过回顾历史,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屈辱和苦难,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如“但几十年来,那些不知忏悔的日本政客,篡改历史,否认侵略,依然梦游着贪婪的欲望”,直接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行径。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类大同的追求。“抹掉一个战争的策源地,世界就减少一分危险动荡,这 不是正义的残忍,这是世界大同,人心所向”,强调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韩 楷)

 

我是边看纪念大会边读《铭刻与展望》的,同意韩楷战友的诗评。这首诗是前诗《永远铭记的历史》的再创和深化。再现了八十年前的屈辱史、战争史,以巨大的牺牲赢得了胜利。如今的中国再不是那个积贫积弱千疮百孔的旧中国,而是和平发展中的强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來,永保和平!(傅祖然)

 

胡贵玉老师的《铭刻与展望》以磅礴笔力铺展十四年抗战画卷,160行诗句如奔腾江河,裹挟着历史的温度与力量。从“九一八”的烽烟到“密苏里号”的受降,从杨靖宇嚼草的傲骨到八女投江的决绝,诗人以具象的历史碎片——断壁弹孔、未寄遗书、南京冤魂、地道地雷——串联起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字里行间,既有对侵略者暴行的刻骨控诉,也有对英雄群像的深情礼赞,更有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与对未来的警醒。

 

“没有资格替前辈原谅”的呐喊振聋发聩,让每一位读者在重温历史中触摸民族的脊梁。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宏大叙事,使苦难有了重量,抗争有了锋芒,展望有了底气,堪称一部用诗句镌刻的抗战史诗,读来让人血脉偾张,热泪难禁。

 

赞胡贵玉老师《铭刻与展望》

 

诗笔如刀刻国殇,烽烟往事入华章。

江河泣血英雄骨,日月昭昭壮志昂。

十四年痕凝铁史,八旬薪火续荣光。

莫教青史蒙尘垢,一曲长歌警世长。

                                   (李天友)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读《铭刻与展望》这首诗词,内心感慨万千。诗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徐徐展开。

 

从“九一八”事变的屈辱开端,到日本投降的胜利曙光,十四年的抗战历程,在诗词中被深刻铭记。“从松花江畔折断的芦苇,到黄浦江底沉默的桅樯”“从太行山上未冷的弹壳,到湘江水中不散的寒霜”,这些生动的意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在这战火纷飞中淬炼成钢”,诗词中列举的一个个抗战英雄和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以及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但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和苦难。正如诗词中所说:“我们没有资格替前辈原谅,位卑未敢忘国仇”。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我们也要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王延芳)

14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手机订阅入口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