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那是土地革命时期, 那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那是一次战略转移,那是举世无双的人类伟大壮举。
伟大的长征 人类的壮举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胡贵玉
那是土地革命时期,
那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那是一次战略转移,
那是举世无双的人类伟大壮举。
一支英勇无畏的军队,
一个不怕牺牲的群体,
迈着坚定的脚步,
行程二万五千里。
一步步向前,
留下了一条红色的足迹;
一位位战士,
创造出一个人类的奇迹。
穿草鞋、吃树皮,
翻雪山、过草地,
一路上,
经受了多少狂风暴雨?
宣传队、播种机,
人心齐、泰山移,
一股进步的力量,
追求着正义真理。
四渡赤水河,强渡嘉陵江,
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
有多少年轻的战士,
牺牲在惨烈的战役?
湘江、乌江、独树镇、腊子口,
包座、吴起、直罗镇、乌蒙山,
百丈关、山城堡,
激烈的战斗打败了多少强敌?
十四个省份,
十八座大山,
二十四条大河,
长征的道路艰难崎岖。
一路的千难万险,
将革命队伍磨砺,
指引着前进方向的,
是一面鲜红的党旗。
为新中国的诞生,
进行一次艰难的孕育;
为新中国的成立,
夯实一层牢固的地基。
作为战士个人,
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为中国历史,
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命理想,揣在心里;
革命意志,坚定不移,
为了中华民族,
哪怕牺牲自己。
勇往直前,坚韧不屈,
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连同其他许多种革命精神一起,
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那次两万五千里长征已经过去,
新时代的再一次长征正在继续;
那次长征已经被历史深刻铭记,
新时代长征全国人民都在参与。
为了实现——
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团结一心——
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这首诗紧紧围绕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展开,开篇点明长征的时间和性质,将其定位为“举世无双的人类伟大壮举”,直接奠定了诗歌庄重、崇高的基调。结尾又巧妙地将历史上的长征与新时代的“长征”相联系,强调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而团结奋斗,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凸显了长征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诗中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历史元素,来展现长征的艰难与伟大。诗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红军战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品结构清晰有序,从长征的背景原因说起,接着描述长征的过程,包括战士们的艰难行进、重要战役等,然后阐述长征的意义。既有个体战士的深刻记忆,也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最后将历史与现实相衔接,呼吁人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接续奋斗。(韩 楷)
读过很多长征的故事,看过很多长征的影视,吟诵过很多长征的史诗;再读胡贵玉《伟大的长征 人类的壮举》,仍觉新鲜、壮阔、豪迈,令人激动不已。伟大的长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历史的瑰宝,是激励新长征最响亮的号角!(傅祖然)
胡贵玉老师的这首《伟大的长征 人类的壮举——我们永远不要忘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诗,以质朴铿锵有力的语言为笔,以长征史实为墨,将二万五千里征程凝于字里行间。诗中既有“穿草鞋、吃树皮”的细节刻画,让战士们的艰辛跃然纸上;也有“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的战役回望,重现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更有从历史长征到“新时代长征”的衔接,让长征精神跨越时空、直抵当下。
诗句不事雕琢却饱含深情,“宣传队、播种机”的比喻,“人心齐、泰山移”的信念,既还原了长征的壮阔,更道出其精神内核。读罢让人深切感受到,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足迹,更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火炬,为当下奋进新征程注入不竭力量。
赞《伟大的长征 人类的壮举》
万里长征铸史诗,胡师椽笔写峥嵘。
雪山草地凝忠骨,赤水金沙映赤旌。
往昔英魂昭日月,今朝薪火续征程。
豪情化作凌云句,激励神州再奋行。
(李天友)
这首诗把长征写得真真切切,诗句凝铸长征风骨。草鞋踏过的苦难、党旗指引的方向,读来满是力量。作为老兵,更懂这种坚守——过去的长征铸就精神,如今的长征仍要拼劲,初心从未变!(王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