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站在龙港镇红军街的石板路上,看青瓦灰墙的老屋静静伫立。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斑驳的标语墙上——“工农红军万岁”五个大字依稀可辨,恍惚间,我仿佛听见了九十年前的马蹄声与号角声。这条八百米长的街道,曾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血脉所在,如今依然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感受龙港
周希平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站在龙港镇红军街的石板路上,看青瓦灰墙的老屋静静伫立。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斑驳的标语墙上——“工农红军万岁”五个大字依稀可辨,恍惚间,我仿佛听见了九十年前的马蹄声与号角声。这条八百米长的街道,曾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血脉所在,如今依然跳动着历史的脉搏。
龙港人常说自己“一脚踏两省,耳听三县声”。这里南倚幕阜山,北临富水河,自古便是鄂赣边界的商贸重镇。元朝始建的集镇历经千年沧桑,明清时已有“小汉口”之称,而真正让它铭刻史册的,是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在鄂东南特委旧址里,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吱呀作响。讲解员指着墙上的煤油灯说:“彭德怀当年就在这盏灯下研究作战地图。”窗外一棵老桂花树已有百岁年纪,年年秋日依旧香满庭院。镇上有七十多处这样的革命旧址,其中十六处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走在龙港,常会恍惚——那些挂着“土特产商店”招牌的铺面,或许就是当年的红军被服厂;飘着油茶香的作坊,可能曾印刷过革命传单。
但龙港不止于红。登上镇北的金盆山,万亩油茶梯田如绿色波涛般铺展到天际。几位农人正给油茶树修枝,笑声顺着山风传来:“以前这带都是荒山,现在一棵油茶树能榨五斤油哩!”镇干部告诉我,通过“灭荒造林”工程,龙港不仅让青山复绿,更让村民鼓了腰包——油茶、茶叶、黄桃三大产业带动八千多户增收,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
下山时路过星潭中学。恰逢课间,少年们在标准化运动场上奔跑跳跃,教学楼传来琅琅书声。在这所始建于1950年的学校里,历史与未来正在交融。校史馆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毕业照,楹联文化长廊上墨香未干:“富水波涵书韵远,红旗日照铸魂真”。几天前,县里的楹联学会刚在此举办讲座,孩子们创作的“振翅凌空飞远浦,抬头望月念家乡”让老诗人们连连称赞。
黄昏时分,我站在富水河畔。对岸的现代设施渔业产业园亮起灯火,玻璃养殖车间里循环水系统轻声嗡鸣。这是龙港的新产业——用数字技术养殖鲈鱼和鳜鱼,年产值可达三亿元。一位老渔民告诉我:“过去我们摇橹撒网,现在年轻人用手机监控溶氧量,时代真的变了。”
夜幕降临,新修的环城路上路灯如珠串般亮起。广场上传来音乐声,大妈们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滑滑轮。卖豆腐脑的摊主边舀糖水边说:“路修好后,晚上出来逛的人多了三成。”他的小摊上方,一块“鄂赣边贸市场”的牌匾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里白天聚集着来自江西、湖北的商贩,电商物流园的车队川流不息。
离开那日,我特意早起再去烈士陵园。晨光中,高耸的纪念碑俯视着三千一百一十一座墓碑,松柏苍翠,白菊新鲜。守陵老人正在擦拭碑文:“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娃娃啊。”他指着一排没有名字的墓碑说,“但他们看见今天的龙港,一定会笑。”
回望龙港,红旗依旧飘扬,但红旗下已是新的天地——红色旅游巴士与满载黄桃的货车并行在106国道上,革命旧址旁崛起智慧农业大棚,朗朗书声与广场舞乐曲交织成趣。这座古镇正如富水河般奔流不息,既不忘从哪里来,更知道向何处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龙港的“红”从未褪色,只是化作更多色彩:是油茶的绿,是富水的蓝,是百姓笑脸里透出的金。这是一片被鲜血浇灌过的土地,也是一片被希望照亮的土地。当新一天的太阳从幕阜山升起时,龙港人又在书写强镇富民的新篇章——用锄头也用键盘,用传承也用创新,用记忆更用未来。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湖北楹联学会、黄石市及县(区)诗联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