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阎秋) 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发展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
经过市场初步检验,人工智能已具备解决一些现实场景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作用愈发凸显,社会各界应用需求空前强劲,处于应用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智能化新产品新场景竞相涌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机器人进工厂、进家庭渐成趋势,各类智能体已在生产生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仍存在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强战略引导和统筹指导,推动全社会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为此,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是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突破向全要素赋能跃升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继“互联网+”之后国家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融合的又一战略部署,《意见》立足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三大核心优势,构建“创新带应用、应用促创新”的螺旋式发展范式,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全链重构、深向耦合,全面激发产业变革新动能、培育智能经济新范式,为抢占全球智能化竞争制高点锻造关键支点,构筑新质生产力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战略正式进入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为核心的新阶段。其最大创新在于,探索出了一条既引领时代前沿,又充分立足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着力破解落地瓶颈,着力重塑发展动能,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新范式。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提出,开展“人工智能+”6大行动(即“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6大重点领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各行业各领域范式变革影响,前瞻谋划“人工智能+”工作着力点。
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人工智能+”行动8大支撑。
《意见》强调,要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类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提升智能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
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预警、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现场救援、社会动员等工作水平,增强应用人工智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
《意见》对住建领域提出了系统性、全方位的智能化转型要求,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
《意见》要求“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智能管网建设,对燃气、供水、排水等地下管线实施数字化改造,建立“地下管网一张图”体系,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实现泄漏预警、爆管预测等功能。住建部要求,新建市政设施同步布设物联设备,老旧设施逐步加装智能监测终端。
《意见》强调“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加快CIM平台建设,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整合三维地理信息、建筑物、基础设施等数据,为城市规划、应急管理等提供空间底座。住建部要求,2030年前形成国家、省、市三级CIM平台体系。
要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成交通、能源、环保等多领域数据,实现事件自动感知、智能派单和闭环处置。
要完整社区智慧化改造,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实施公共设施智能化升级,如加装智能信包箱、环境监测传感器等。住建部要求,2030年前实现完整社区智慧化覆盖率超80%。
《意见》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双碳”目标深度绑定。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能耗智能调控,在建筑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适应调节。
要重视绿色建造技术创新,推广智能装配式建筑,利用AI优化建材采购、施工机械用油等环节。要生态治理智能化,应用AI识别非法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
《意见》提出“建立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平台”。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数据底座构建,整合房屋建筑、市政设施等数据,形成住建领域“数字底座”。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在智能建造、智慧社区等场景中应用隐私计算技术,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住建部要求,2025年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
《意见》对住建领域的要求,体现了“全链条赋能、全要素重构”的特点:从城市规划的AI辅助决策,到建筑施工的机器人作业;从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到社区治理的精准响应,形成了“技术应用-数据流通-生态培育”的完整闭环。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关注算力网络效能提升、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小企业AI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确保政策红利惠及城乡建设各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