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资本市场不再是昔日的“融资市”,而正蜕变为一个兼具融资与投资功能、让普通百姓也能分享发展成果的“战略市”。理解这一转变,并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其中,将是我们拥抱时代红利的关键。
以长期投资之心,共享中国产业升级的时代红利
汪传虎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资本市场不再是昔日的“融资市”,而正蜕变为一个兼具融资与投资功能、让普通百姓也能分享发展成果的“战略市”。理解这一转变,并以正确的心态参与其中,将是我们拥抱时代红利的关键。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格局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多维体系。港股作为国际化的价值共享平台,聚集了具有稀缺性和垄断地位的中国民营巨头,它们与国际资本共舞,在全球前沿领域开疆拓土。
而在A股内部,沪、深、京三大交易所更是形成了精彩的差异化布局:
沪市主板作为“国家队”主阵地,汇聚了金融、能源、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龙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科创板的设立,更是开启了“硬科技”的新时代,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试验田”。
深市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活力。创业板作为创新企业的摇篮,培育了无数从“专精特新”到行业巨头的成长传奇。这里汇聚了新能源、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生力军,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北交所的成立,完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最后一块拼图。它专注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更早、更小、更新”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形成了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互补协同的良性格局。
科技定义的革命性拓展
在A股市场,科技的内涵正在泛化与深化。十五五规划清晰指明了方向:中国的一切都是为了实体,人工智能服务于实体,金融更是为了服务实体。这一导向让A股市场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的纯融资功能,转变为既要助力企业成长,也要让投资者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益。
从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低空经济,到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这些战略新兴产业在三大交易所找到了各自的归属。科创板聚焦“硬科技”,创业板拥抱“新模式”,北交所培育“新种子”,这种分工协作让中国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前所未有的增长空间
当前美国股市中,科技板块约占半壁江山,而中国科技企业(包括海外上市)仅占总市值的15%左右。这一差距不是遗憾,而是巨大的增长潜力。按照美国的标准,中国科技板块有着数倍的成长空间,这将是未来A股走向万点征程的核心动力。
三大交易所的差异化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参与机会。无论是偏好稳健的投资者可以通过沪市大盘蓝筹分享经济成长,追求成长的投资者可以在深市寻找下一个巨头,还是倾向于早期投资的投资者可以在北交所发现未来的“隐形冠军”,每个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标的。
中国资本市场已突破4000点,但其内在特征与过去已完全不同。国家推动“投融资并重”的决心坚定,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已成为监管层的明确目标。一个健康、持续向上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反哺实体经济,形成正向循环。
以正确姿态参与时代浪潮
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们应以投资而非投机的心态参与,以长期主义替代短期博弈。具体而言:
首先,认识到这是伴随国家产业升级的长期趋势。前沿科技的突破和商业化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沪、深、京三大市场之间进行资产配置,从低风险模式开始,逐步建立与自身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资组合。
其次,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市场在变,科技在迭代,投资者的认知也需要不断更新。理解不同交易所的定位特色,跟踪各板块的发展重点,才能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最后,具备试错和容错的勇气。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过程中必有波折与调整。但只要我们把握住产业升级和国力上升的大方向,把握住三大交易所差异化发展带来的多元化机会,短期的波动终将被长期的成长所平滑。
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就是投资中国的未来。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见证并参与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沪、深、京三大交易所与港股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全覆盖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特征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以投资的心态,长期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不仅是对个人财富的负责,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智慧选择。当产业升级的齿轮缓缓转动,当科技创新的火花在三大交易所竞相迸发,我们当以信心和耐心,共享这场必将到来的时代红利。
万点不是梦,它是国家实力与市场智慧碰撞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投资者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坚守与前瞻的丰厚回报。
(作者系泛华集团副总裁)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