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诗意是什么?诗意在哪里?能不能够御寒?可不可以充饥?
说说诗意
——与诗人诗词诗歌并非因果关系
胡贵玉
诗意是什么?
诗意在哪里?
能不能够御寒?
可不可以充饥?
既不是填饱腹的粮,
也不是包裹身的衣。
诗意只能发酵出诗句,
让喜爱的人精神富裕。
其实诗意就是一种信息,
附着在所有的物体,
由诗人凭着灵感去撷取,
再用思维的线串起。
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
中国的第一部诗集,
就印刻着生活痕迹。
两岸猿啼,
塞外羌笛,
诗人用自己手中的笔,
为后代留文字的记忆。
灯火阑珊处的寻觅,
枝头鸣翠柳的黄鹂,
既可对世事描绘,
又能赞风光旖旎。
当窗理云鬓,
天寒红叶稀,
描写生活和景致的诗行,
是诗人笔尖流出的细膩。
太阳由东向西,
树叶秋疏春密,
都可以成为素材,
让诗人确定主题。
长江滚滚,黄河九曲,
千峰万仞,五岭逶迤,
都可成为诗的筋骨,
让一首诗具有生气。
春风吹起的涟漪,
天空白云的飘逸,
阳光一缕,春风几许,
都可以让诗人受到启迪。
一首老歌,一面国旗,
一种感觉,一段经历,
就能够让诗人有所触动,
为一首作品而深思熟虑。
狂风暴雨,河流湍急,
男人刚毅,女人俏丽。
这世界上到处都是诗情,
诗情就蕴含在点点滴滴。
白驹过隙,
斗转星移,
一代一代的诗人,
比肩而立。
桃红柳绿,
晚霞晨曦,
风格不同的作者,
一批一批。
作品的修辞既能够对偶,
也需要排比;
遣词造句时尽可以夸张,
但必须缜密。
或者平铺直叙,
也或许委婉暗喻。
证明文学水平,
也展示艺术造诣。
诗意或者静候于一隅,
期待着诗人眼光的寻觅;
诗意抑或者飘来荡去,
盼望着与诗人不期而遇。
诗意是大自然的给予,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
诗意萌发于西周的往昔,
诗歌传承在当代的继续。
诗意不是生活的必须,
但是可以对生活进行调剂;
诗意不能够当吃当喝,
但是可以为生活增添乐趣。
写诗不是什么人的专利,
但要与诗歌心有灵犀。
新的时代处处有生机,
诗人的眼中全是诗意。
(作者系湖北省省直机关退休干部)
网评摘编:
诗人说诗,说得太好了!如涓涓细流,诗情流淌;如春笋破土,诗意盎然;也如雏鹰展翅,在诗的天空自由翱翔。
胡贵玉战友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诗人。没想到胡贵玉对诗的感情如此之深,身无彩凤,心有灵犀,好诗连连,令人佩服!(傅祖然)
贵玉战友的这首诗,以“诗意”为核心展开思辨,试图解构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诗意并非诗人专利,而是自然与生活的馈赠。全诗通过设问与回答的结构(如“诗意是什么?”,“诗意在哪里?”),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提出“诗意是信息”,“是自然给予”的朴素观点,并最终落脚于“诗意可调剂生活”的现实意义。这种对诗歌本质的探讨,既延续了传统诗学中“诗言志”、“诗缘情”的脉络,又带有现代人对诗歌功能的反思。
此诗以通俗语言对诗歌本质的叩问,其价值在于打破诗歌的精英化想象,强调生活即诗意的源泉。诗人通过意象的鲜活组合与思辨性追问,成功构建了“诗意民主化”的宣言。正如诗末所言:“诗人的眼中全是诗意”,这种对诗歌创作、理解的开放态度,本身即是一种诗意的体现。(韩楷)
这首诗以直白的设问开篇,轻巧解开了“诗意”的谜题——它不能御寒充饥,却能让精神富裕;它藏在万物间,等着诗人用灵感撷取、用思维串联。
从《诗经》的生活痕迹,到“两岸猿啼”的文字记忆,再到“桃红柳绿”的日常景致,诗人让我们看见:诗意无处不在,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却是调剂生活、增添乐趣的良方。而这份对诗意的捕捉与传递,也让诗歌在时代中不断延续,充满生机。(王延芳)
诗是文字里的精华,
文字铺就的诗词,如同星辰点缀夜空。
诗词犹如清泉,润泽心灵的甘露。
笔下千言万语,诗词如画,妙不可言。
诗词是心灵的舞台,奏响心弦的美妙乐章。
如行云流水,诗词在纸上跃然生动。
诗意盎然,如春风拂过,温暖心扉。
用笔尽情挥洒,诗词勾勒出丰富精彩的人生!!!
(王培风)
好一句“写诗不是什么人的专利”,冲破了壁垒、撕开了藩篱。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好的,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好的,有时歌颂生活,有时针砭时弊。给人以启迪,让人受教益。感谢贵玉师长,笔耕不辍,长歌当笔,退而不休,耕耘生活的点点滴滴。(康卫东)
这首诗以质朴语言拆解诗意:它非衣食却富精神,藏于万物间待诗人撷取。从《诗经》到当代景致,从山河到日常,皆能成诗材。既道尽诗意本质,也赞诗歌传承,字里行间满是对诗意的珍视,读来让人感知生活处处有诗趣。(冯继明)
胡贵玉老师的《说说诗意——与诗人诗词诗歌并非因果关系》这首诗,像一位老友围炉夜话,以朴素的追问开篇,将“诗意”从云端拽回人间。从“能否御寒充饥”的实在叩问,到“附着在所有物体”的通透认知,字里行间皆是对诗与生活关系的透彻解悟。
诗中没有炫技的辞藻,却以“君子好逑”“两岸猿啼”等经典意象为锚,串联起从《诗经》到当下的诗脉,让“诗意”不再是虚无的概念——它是“灯火阑珊处的寻觅”,是“枝头鸣翠柳的黄鹂”,是长江黄河的筋骨,是春风白云的启迪。更难得的是,诗人点破了诗意的本质:它不在庙堂之高,而在“点点滴滴”的生活褶皱里,在“一首老歌、一面国旗”的寻常触动中。
这种认知,消解了诗歌的神秘感,却又赋予其更厚重的底色:诗意不是生活的必须,却是灵魂的佐料;写诗不是专利,却是心灵与世界的对话。全诗如一条清澈的河,从西周流到当下,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与诗意的距离。
赞胡贵玉老师《说说诗意》
解透诗心语自真,寻常物里见精神。
千年诗脉流今古,百态人间入句新。
不向虚空寻妙境,只从点滴觅灵根。
何须苦问诗何在?万物皆为待韵人。
(李天友)
围绕“诗意”描述的淋漓尽致完美无瑕,拜读后心潮汹涌感人肺腑。(周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