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 全国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当前位置:首页 > 住建之声

织密“安居网”,安徽“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8 17:15 来源:央广网

核心摘要:11月1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介绍“十四五”时期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

11月17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介绍“十四五”时期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

 

五年来,安徽聚焦人民群众安居宜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实物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27.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28.9万户,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帮助6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了住房问题。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47.6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178个,惠及群众近260万,织密了一张覆盖广泛的“安居网”。

 

针对“交楼难”问题,安徽坚决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完成710个保交楼和保交房项目交付任务,有力维护了30多万购房家庭的合法权益。同时我省系统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2平方米,推动群众住房从“住有所居”转向“住有宜居”。

 

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

 

安徽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全面提升。2024年全省净回流人口15.7万人,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8.33%提高至2024年的62.57%,城市建成区面积(含县城)从3698.3平方公里提高到3940.2平方公里。

 

打造城市新地标,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安徽通过“策划+融资+运营”模式,实施重点更新片区51个、谋划推进重大项目5600个,已完成投资4300亿元,合肥、芜湖入选全国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合柴1972文创园、芜湖老船厂、淮北老电厂、宁国河沥溪等一批更新项目蝶变成城市新地标。

 

关注城市面貌,更关注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的切实生活环境。全省增设公共停车泊位38.9万个,新增轨道交通里程165.6公里,更新改造各类地下管网2.2万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7.1平方米,供水、供气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此外,聚焦“一老一小”,安徽省推进2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并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完善群众休憩娱乐、体育健身设施,打造“口袋公园”936个,新增城市绿道2824公里。骆岗公园更是成为市民休闲出游“打卡地”。

 

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五年来,安徽坚持安徽创造、智造、建造融合发展,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壮大。

 

全省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增至41家、居全国第9位,一级资质企业增至977家,2021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台阶,2024年达到1.3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

 

为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安徽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建成绿色建筑面积4.4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近40%,建筑光伏装机容量累计超11吉瓦。

 

“安徽建造”精品工程不断涌现。全省9个项目获国家“鲁班奖”,950个项目获省级“黄山杯”优质工程奖,商合杭高铁、引江济淮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建筑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及60余个国家和地区,承建的雅万高铁成为中国、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典范,胡努特鲁电厂成为土耳其绿色新地标。

 

守护城市“生命线”

 

安徽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安徽构建“1+16”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运行体系,“合肥模式”已在全国70多个城市及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复制实施。

 

在全省范围内,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累计排查整改隐患8.8万项,更新改造燃气管网7300公里;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持续完善,新增城市排涝能力2041立方米/秒,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点148个;城乡安居工程累计改造城市危旧房1.25万套、农村危房3.35万户,在全国率先出台自建房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整治存在隐患的城乡自建房14.78万栋,城市安全韧性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新增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1.25万吨,累计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78个、设计处理能力达4855万吨/年,江淮大地呈现天蓝地净、水清岸绿美景。(记者 赵家慧)

0

热门标签

投稿 订阅 合作

订阅

投稿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单位
姓名
地址
电话
稿件或合作事项
请先做成一个压缩包文件再上传,文件大小不超过10M。
大文件请发邮箱:zhjszzs@126.com
并标明“新闻投稿/论文投稿”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027-68873367
010-88585617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电子邮箱: zhjszzs@126.com
中华建设杂志社公众号
中华建设网
公众号
红点视频
公众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头条号
中华建设杂志社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