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群“老登”行业——它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互联网新贵,也不是估值百亿的AI独角兽。它们是传统服装鞋帽、是街头巷尾的连锁餐饮、是守着卖场的家居家电渠道商、是服务一方的区域性商超。再往外看,是根基深厚的建材、是利润微薄的加工制造,以及无数依靠门店、加盟和线下人流生存的传统...
所有“老登行业”,都值得被AI赋一次能
汪传虎

我们身边存在着这样一群“老登”行业——它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互联网新贵,也不是估值百亿的AI独角兽。它们是传统服装鞋帽、是街头巷尾的连锁餐饮、是守着卖场的家居家电渠道商、是服务一方的区域性商超。再往外看,是根基深厚的建材、是利润微薄的加工制造,以及无数依靠门店、加盟和线下人流生存的传统服务业。
它们或许显得有些“旧”:模式传统,增长缓慢,在数字化浪潮中步履蹒跚。但这次,高层为它们正名,统称为 “经典行业”。这个称谓,饱含深意——它们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在互联网与AI的轮番冲击下依然顽强生存,这本身就证明了其满足的是社会最底层、最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它们不是时代的弃子,而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然而,压舱石也渴望乘风破浪。这些经典行业的痛点,如同年轮般清晰:
· 库存之痛: 服装鞋帽业永远在“断码”与“积压”间挣扎。
· 人力之困: 餐饮服务业在成本与标准化的钢丝上行走。
· 体验之殇: 家居家电消费,决策沉重,设计与现实脱节。
· 流量之惑: 区域商超在电商分流下,苦苦思索如何吸引顾客回巢。
· 利润之薄: 制造业在刀片般的利润上,依靠人眼进行低效质检。
这些问题,正是AI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这不是一场颠覆式的革命,而是一次融合式的赋能,其核心在于: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AI可复用的“算法”。
赋能,正在如何发生?
1.给服装业装上“预测之眼”
过去的服装业,赌的是老板的眼光。今天,AI通过分析社交平台、搜索趋势和销售数据,能精准预测下一季的流行颜色、款式和地域偏好,让“小单快反”成为现实,将库存这个最大的成本黑洞牢牢锁住。
2. 让餐饮后厨拥有“数字大脑”
从依赖厨师手感,到由AI量化每一份菜品的火候、调味和出品时间。AI还能根据历史客流、天气、节假日,预测未来销量,自动排班、精准订货,实现后厨的效率最大化,让味道始终如一。
3. 为家居消费打造“虚拟样板间”
顾客不再需要凭空想象。通过AI+AR技术,可以实时看到心仪的沙发在自己客厅里的效果,瓷砖铺在墙上是否协调。AI设计助手能根据户型图,一键生成多种装修方案,极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门槛和后续纠纷。
4. 帮区域商超画一幅“数字肖像”
AI能分析监控视频中的客流动线,优化货架陈列;能根据周边社区的消费数据,进行智能选品和动态定价;能通过会员的购物篮,精准推送个性化的优惠券。它让传统的“坐商”,变成了懂每一个周边顾客的“智慧管家”。
5. 替制造工厂戴上“永不疲惫的质检眼”
在嘈杂的车间里,AI视觉检测系统可以7x24小时无休,以超过人眼数倍的精度检测产品的微小瑕疵。同时,AI还能优化生产工艺参数,降低能耗,从每一个生产环节中“抠”出利润。
赋能之后,是广阔的新天地
为什么说这次赋能潜力巨大?因为这些行业拥有AI最渴望的两样东西:深厚的行业知识(Know-How) 和 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AI不是来取代这些“经典”的,而是来继承和发扬它们的精髓。
当老师傅一眼定乾坤的绝活,被沉淀为一套可靠的算法,企业的经验便得以传承和规模化。
当线下门店汹涌的人流,被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传统的“地段为王”就进化为了“用户洞察为王”。
这不再是“互联网+”时代的你死我活,而是 “AI×”时代的融合共生。AI是电、是蒸汽机,是赋能百业的基础设施。它让“经典”不再等同于“陈旧”,而是意味着“历久弥新”。
所有支撑起我们日常生活的“老登行业”,都值得被AI这把最新的钥匙,打开那扇通往效率、体验与增长的新世界大门。当最古老的行业装上最先进的大脑,我们所见证的,将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产业升级。这场变革,正在当下,也必将决定未来。
(作者系泛华集团副总裁)






